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3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聊斋志异·郭生》通过郭生与狐狸的互动,揭示了人性中的自负与谦逊。郭生初时因狐患而苦恼,但在朋友王生的点拨下,逐渐认识到狐狸的“涂鸦”实为指点。随着郭生的学业进步,他对狐狸的依赖和感激逐渐转为怀疑和轻视,最终因自负而失去狐狸的帮助,成绩下滑。文章通过这一过程,强调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涴:弄脏。②狃:因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古代称平民百姓为布衣、黎民、庶民等,称士大夫为缙绅。
B.“春秋”,文中指的是相传由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的编年体史书。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
C.“闱”,古代宫室、宗庙的旁侧小门。后来科举制度兴起,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闱”又指科举考试的考场。
D.“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5.概括郭生对狐狸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鸿门宴》节选展示了楚汉相争中的关键一幕,突显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权谋斗争。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巧妙地以礼物和言辞化解了危机,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智。项羽的优柔寡断和范增的果断形成鲜明对比,范增的愤怒和预见性揭示了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整体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去,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军中                 从小路
B.闻大王有意过之   监督
C.唉!竖子不与谋     值得
D.不能                    告辞,辞别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置之坐上
C.置之地D.拔剑撞而破之
3.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B.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须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C.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和属下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D.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须是刘邦。我和属下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游褒禅山记》节选通过对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探求真理和追求卓越的深刻思考。文章强调了“志、力、物”三者在实现目标中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志”的关键作用。作者通过对古人求思之深的赞扬,反思了后世学者的不足,呼吁人们要深思慎取。文中以游山为喻,寓意深远,启示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

3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游褒禅山记》(节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有                               得到
B.非常之观                                表程度深,十分,很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帮助,支持
D.何可道也哉                         胜利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B.用尽了自己的志气而不能达到的,便可以无所悔恨。
C.尽了自己的力气还不能到达的地方,可以不后悔了。
D.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到达的地方,可以不要后悔了。
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4 .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D.苟有能反是者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致其焉尔                                凡植木之
B.故吾不害其而已                         人者好烦其令
C.吾不害其长而已                         其培欲平,其土欲
D.凡长安豪富人观游及卖果者        传其事以官戒也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6 .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脊背弯曲)                         名我固(本来)
B.而鸡豚(成,养大)                  且怠(穷困)
C.根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摇其以观其疏密(根本)
D.虽连城拱壁不也(啻:止)        而幼孩(养育)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通过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揭示了治国之道。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理国家,但孟子用战场上的比喻指出,梁惠王的治理方式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程度不同。孟子强调,治国不仅要关注表面措施,更要注重根本的民生问题。通过这段对话,孟子批评了梁惠王的治国之道,强调了治国应以民为本的理念。

7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国也            于:介词,对。
B.河内                      凶:凶险。
C.寡人之民不        加:副词,更、再。
D.亦走也                  是:代词,这。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一)(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雨巷》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在雨中彷徨的诗人形象。诗中的“雨巷”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而“丁香姑娘”则象征着诗人心中美丽而难以企及的理想。全诗充满了哀怨与惆怅,营造出一种凄美的艺术氛围,抒发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8 . 阅读《雨巷》,完成下列题目。

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liáo)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páng)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chì)亍(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tuí)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2.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B.《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C.《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后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D.《雨巷》这首诗写于大革命失败后,表现了诗人内心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3.下列选项中对《雨巷》一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巷”象征着诗人寻觅、追求的理想。
B.“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代表美丽、忧愁。
C.“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
D.在诗中,诗人让“丁香”和“姑娘”合二为一。
4.下面对这两节诗中女郎意象的揣摩,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或许是一位因沉醉于爱情而惆怅的青年,这位“女郎”不正是“我”要追求的那位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
B.“女郎”的形象可以解读为诗人的理想。他一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又徒然增加自己的哀怨与惆怅,所以“消了”“散了”也好,这就给这种理想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
C.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里的“女郎”也可以看做是惆怅而彷徨的诗人自己。
D.诗人和“女郎”是二位体。即“我”是现实中的“我”,而“女郎”是理想中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5.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6.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7.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
8.《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全诗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氛围?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9.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诗词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伐檀》出自《诗经·魏风》。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9 . 阅读《伐檀》,完成下面各题。

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1.《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河水清且涟猗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下列对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都有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清醒的认识和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3.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复“县狟”“县特”“县鹑”,意在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诗词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沁园春·长沙》通过描绘湘江秋景,展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激情。上片写景,气势磅礴,充满生机;下片抒情,回忆峥嵘岁月,表达了对未来的豪情壮志。全词意境开阔,语言精炼,情景交融,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10 .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是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秋天湘江悲凉壮阔的景色。
2.《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3.下列选项中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自由勃发的状态。
4.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触景生情,托物起兴。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好秋天,词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这三句除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还包含革命领导权在谁手里的问题,表现出主人公的高度革命责任感。
C.“怅”是慨叹的意思,它由“看”的内容而来,“问”由“怅”而发,流露出郁郁不思的感情。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自然界、民族、国家等,还包含领导权应在谁的手里问题。
5.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6.透过“谁主沉浮”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