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回答问题。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18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行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对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工作状态。

……

11月23日、24日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每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版。有改动)

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2.文中画线句子是一处特写镜头,请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主要的语言特点。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国家的儿子》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课文《国家的儿子》(节选),回答问题。

908分,惊心动魄却又精彩万分的一幕出现了:500米……300米……100米……

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空中飞鲨的两个主轮在触到航母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地钩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飞如箭的空中飞鲨,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平稳地停了下来。

成功啦!

成功啦!

舰岛上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有人在拥抱,有人将工作帽高高地抛向天空。……

罗阳靠在后座上,脸色苍白,闭着双眼。

小王不断地说着:罗总……快到了……马上……马上……

罗阳费力地睁开眼睛,像是要交代什么,嘴角轻轻动了动,却欲言又止。或许为了分散大家的担忧,罗阳轻声说:今天大连怎么不堵车?

片刻,小王告诉他:今天是周末,罗总。

罗阳轻轻叹了口气,唉,我都不知道星期几了……

这是罗阳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500米……200米……100米……当离医院不到50米时,罗阳喘不过气来,昏厥了过去……

小王从车上跑下,声嘶力竭地喊着:医生……医生……

大家将罗阳抱到担架上,来不及进急诊室,在门诊大厅里,医护人员对罗阳实施紧急抢救……

1.罗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罗阳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摹场景,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品味下列语句,说说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空中飞鲨”的两个主轮在触到航母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地钩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飞如箭的“空中飞鲨”,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平稳地停了下来。
②500米……200米……100米……当离医院不到50米时,罗阳喘不过气来,昏厥了过去……
小王从车上跑下,声嘶力竭地喊着:“医生……医生……”
3.有人说:“国家的儿子,是作者对罗阳‘身份’的定位,更是对其短暂而壮丽的人生的褒扬。”阅读《国家的儿子》,了解罗阳成长为中国航空事业英雄的一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国家的儿子》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3 . 阅读《国家的儿子(节选)》,找出本文中运用细节、心理和语言描写的地方。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国家的儿子》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4 .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就像面镜子,通过人物或事件来映照时代的特征。阅读课文,简要梳理罗阳的人生经历。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国家的儿子》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王进喜,192310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

1960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到达萨尔图,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说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1961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有困难,于是拜机关干部为师,抓住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铁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甚至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

铁人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他看到天冷时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冻,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给工人做皮背心和皮护膝。钻井生产、生活特别是住房、吃粮面临困难时,他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干打垒住房,让工人和家属吃饱肚子去会战,回来有个舒服窝。大队驻地离市镇比较远,工人和家属买粮、邮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带领职工家属想方设法办起了商店、粮店、邮局、豆腐坊、卫生所等,建起了设施比较齐全的生活基地。钻工子女没处上学,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带领人们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建起了大队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铁人王进喜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铁人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会战工委和各级党组织都想尽办法对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像王进喜这样的情况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王进喜自己从来不花,他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了。铁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车。王进喜自己很少坐,就用它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车。可老母亲病了,是铁人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

玉门会议期间,王进喜胃病发作。后确诊为胃癌晚期。19701115日王进喜同志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铁人王进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迹。大庆油田做出了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的决定。大庆精神是石油战线老一辈领导人和广大石油职工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实践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是战争年代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进喜不等不靠,条件困难时,他带领工人“人拉肩扛”把钻机运到井场,竖起井架。
B.因操作不慎,第二口井发生井喷,王进喜带头跳下去用身体搅拌泥浆,才制服了井喷。
C.王进喜不想麻烦赵大娘做饭做菜,就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菜也不回来吃。
D.王进喜的爱人喜欢烧锅炉、喂猪,别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但她一直坚持不转。
2.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进喜抓住一切机会学文化,学好文化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B.王进喜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房,是为了把生产搞上去。
C.王进喜平时精打细算过日子,却把自己的“长期补助”都补助给困难职工。
D.王进喜功高不自傲,很少坐上级给他配的车,把车用来给井队当公用车拉人送物。
3.下列选项中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的一项是(     
A.王进喜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
B.王进喜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
C.王进喜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
D.王进喜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
4.请简要分析选文的写作思路。
5.大庆精神就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广大石油工人在实干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大庆精神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课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回答问题。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不相信这个诊断,人像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他央告着说: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在场的人都含着泪。医生说: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情况,在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癌症现在还是一个难题,不过,请你转告兰考县的群众,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地。

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这位副书记,然后说道: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匆匆地告别了自己的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1.体会下面语段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这时候,张钦礼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张钦礼……

2.“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这两句话对塑造焦裕禄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分析下面语段中几个“问”字的表达效果。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曾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适中(0.65) |
7 . 梳理文本,了解焦裕禄的事迹,感知其精神力量。
小标题典型事例精神品格
2024-05-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追记“时代楷模”南仁东》,回答问题。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沙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

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的意思。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有效接收外太空信息的干扰越来越大,南仁东响应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的建议,提出“天眼”项目研发主张。
B.与美国“凤凰”相比,“天眼”巡天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可接收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
C.“天眼”结构庞大,精密度高,项目工序繁杂,在选址、论证、立项、建设过程中,南仁东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亲自把关,以避免出现任何瑕疵。
D.文章围绕“时代楷模”这一主题,依托“天眼”项目的研发展开叙述,旨在凸显南仁东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勇攀高峰。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通过阐述“天眼”对于天文学研究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表达对南仁东勇于献身科学的无比崇敬之情。
B.“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C.文中多处引用南仁东的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南仁东朴实而伟大的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文章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安排材料,依次串联起三个小标题,在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一步步走向深入。
3.南仁东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6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就是捍卫了真理。

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力挽狂澜。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所谓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针对玉米稻存在的较大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在这篇文章中,袁隆平郑重建议对此要持慎重态度,应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1.这一部分使用了小标题,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面对他人对杂交稻的贬斥,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0.65) |
10 . 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本文题目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