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灯光在黑暗中的指引作用,表达了光明和希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作者以灯塔、古希腊女教士的火炬、朋友的故事等为例,展示了灯光如何在绝望中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文章强调了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指出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舞。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作者传达了对人间温暖和光明的信念,鼓励读者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积极面对生活。

1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到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到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汕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这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寓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但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
B.人不仅仅是活着,还要有点精神。
C.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还应该有感情。
D.人活着不仅仅依赖粮食,还依赖精神力量,依赖希望。
2.“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中的“黑暗的海”是指(     
A.内心常有空虚消沉的一面。B.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C.处在黑暗之中的大海。D.日本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3.对末段中“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一句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类的存在,总要点灯,总有灯光。
B.人世间,总有光明,总有爱。
C.灯光不灭,意味着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胜。
D.热爱生命,向往光明,心头就有不灭的灯光。
4.“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这句话印证了上面一段话中的哪一句话?那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那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那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平凡的世界》节选展现了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深厚的爱情,以及田晓霞英勇牺牲后的悲痛情景。通过孙少平的痛哭、田福军的哽咽和晓霞日记的回忆,小说深刻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表现了爱情的纯真与伟大。田晓霞的牺牲精神和田福军的开明慈爱,进一步突显了人性的光辉。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平凡人生活中的不平凡,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晓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

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相框。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相框上揽结着一绺黑纱。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上,似乎像失去知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蒙蒙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爱情的满足。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这三本是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当田福军搂着他的肩头来到客厅的时候,晓晨旁边又多了一位穿素淡衣服的姑娘——她不是晓晨的妻子就是他的未婚妻。他们要带他去吃饭。

但少平谢绝了。他说他已经吃过饭,现在就回他住宿的地方去。田福军让晓晨到值班室叫了一辆小车,把他送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旅馆。回到旅馆后,少平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黄原办事处住。他明天要赶回黄原。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过去,他和晚霞常常用不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到那棵伤心树下。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是的,准时。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石上坐下来。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颤栗不已。他似乎觉得,亲爱的晓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

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33章。田晓霞,省报记者,是省委副书记田福军之女,与矿工孙少平相爱。两人两年前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发电报,让他来跟田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1.下面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文学家。曾任陕西作协主席。
B.路遥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其中《人生》获茅盾文学奖。
C.《平凡的世界》 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黄土高原乡村和城镇发生的故事。通过孙、田、金三个家庭的命运遭际, 矛盾纷争,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
D.《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所包蕴的社会历史主题与人生命运主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并且相得益彰地构成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深度。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孙少平泪水涌流,失声痛哭。照片上晓霞越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少平给了女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C.在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D.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3.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理解。
4.田晓霞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叶灵凤的《憔悴的弦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在黄昏中弹奏三弦的妇女形象。文章以“憔悴”一词为题,既指妇女的外貌和命运,也暗示了秋天的萧瑟与作者内心的惆怅。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增强了读者的共鸣。妇女的弦声和她的身影成为作者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象征着逝去的美好和无奈的现实。文章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憔悴的弦声

叶灵凤

每天,每天,她总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总在楼上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哑默的黄昏,惨白的街灯,黑的树影中流动着新秋的凉意。

在新秋傍晚动人乡思的凉意中,她的三弦的哀音便像晚来无巢可归的鸟儿一般,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徘徊着。

没有曲谱,也没有歌声伴着,更不是洋洋洒洒的长奏,只是断断续续信手拨来的弦响,然而在这零碎的弦声中,似乎不自己的流露出了无限的哀韵。

灰白的上衣,黑的裤,头发与面部分不清的模糊的一团,曳着街灯从树隙投下长长的一条沉重的黑影,慢慢地在路的转角消失。似乎不是在走,是在幽灵一般的慢慢移动。

人影消失在路角的黑暗中,断续的弦声还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残留着。

遥想在二十年,或许是三十年以前,今日街头流落的人儿或许正是一位颠倒众生的丽姝,但是无情的年华,听着生的轮转,毫不吝啬的凋剥了这造物的杰作,逝水东流,弦声或许仍是昔日的弦声,但是拨弦的手绝不是昔日的纤手了。

黄昏里,倚在悄静的楼头,从凌乱的弦声中,望着她蠕动的黑影,我禁不住起了昙花易散的怜惜。

每天,每天,她这样的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这样的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几日的秋雨,游子的楼头更增加了乡思的惆怅。小睡起来,黄昏中望着雨中的街道。灯影依然,只是低湿的空气中不再有她的弦响。

雨晴后的第一晚,几片秋风吹下的落叶还湿粘在斜阶上不曾飞起,街灯次第亮了以后,我寂寞地倚在窗口上,我知道小别几日的弦声,今晚在树阴中一定又可以相逢了。

但是,树阴中的夜色渐渐加浓,街旁的积水反映着天上的秋星,惨白的街灯下,车声沉寂了以后,我始终不曾再见有那一条沉重的黑影移过。

雨晴后的第二晚,弦声的消寂仍是依然。

秋风中的落叶日渐增多,傍晚倚了楼头,当着萧瑟的新寒,我于乡怀之外不禁又添了一重无名的眷念。

这几日的秋风更烈,窗外的两棵树有几处已露出了光脱的秃干。傍晚的街灯下,沙沙的只有缤纷的落叶,她的弦声是从不曾再听见过了。

秋光老了,憔悴的弦声大约也随着这憔悴的秋光一同老去了,我这样喟然叹着。

每天,每天,我仍是这样地倚在我的楼上。

每天,每天,我不再见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19321218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作者在文章标题中为什么要用“憔悴”一词。
2.简要分析几处有关秋的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文中所写弹弦女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有无相同点?作者后来见不到这位妇女为什么对她非常眷念?请简要分析。
4.简要分析画线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红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片段一中的“绣红旗”情节,象征着革命理想的传承和对新中国的憧憬,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片段二通过江姐在面对敌人时的从容不迫和坚定不移,刻画了她坚韧不拔、无畏牺牲的英雄形象。歌曲《红梅赞》则以红梅在严寒中怒放的形象,讴歌了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精神品质,激励人们为理想而奋斗。

4 . 阅读小说《红岩》下面两个片段,完成各题。

片段一: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一颗金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对,就这么绣。”……

片段二: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特务喊道。江姐一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全都明白了。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江姐放下梳子,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拉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我自己能走。她将手杖一扔,怒声呵斥着。

1.片段一“绣红旗”是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请分析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2.片段二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江姐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歌曲《红梅赞》是英雄群像的生动写照,请根据内容,诠释《红梅赞》讴歌了英雄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现代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实的叙述,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文章不仅展现了发射现场的壮观场面和杨利伟的英勇形象,还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几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精神。通过对比和引用国际评价,文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整体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舞作用。

5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A

200310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腾空而起,直刺云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B

20011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近了一大步。

……

9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A)段是文章的开头,概括了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属于新闻结构中_________部分。这几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报道了神舟五号发射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2.若将(A)段中的第二段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3.(B)段中的最后一段具有什么意义?
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事件,而这篇报道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样做是否妥当?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6.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文章的脉络结构。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讲述了屠呦呦团队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提取出这种抗疟疾药物的故事。文章强调了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特别是青蒿素作为中医药学的瑰宝,展示了其在全球抗疟疾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还提到屠呦呦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的呼吁,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6 . 请根据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屠呦呦在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后,青蒿素的发现及其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罕见。
C.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血流剪应力。
D.屠呦呦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
2.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
3.为什么说“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4.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5.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语言媒介的发展历程,从口语时代的声波传递,到书面语的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和图画刻符,再到有声媒体时代的电波化,最后进入互联网时代。文章强调了每个时代语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交流的影响,指出了技术进步对语言传输的突破性贡献,并提出了网络时代对语言生活的新要求。整体来看,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展示了语言媒介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性。

7 . 请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一、口语时代 

从获取有声语言到文字的产生出现书面语,这段时期是人类的口语时代。口语时代人类有各种伟大的进步,本文最关心三点:

其一,获得了语言符号。这种符号的强大在于具有切分、组合功能。句子可以切分为词语,词语可以依据语法组合成为新的句子。当然,词语也可以再行切分,句子也可以再行组合。这种切分、组合功能使语言具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即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意义。

其二,把一般生理器官改造为口语器官。口语器官包括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口语处理器官。发音器官主要由肺、气管、声带、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唇、齿、舌、颚等构成,这些器官最初都不是为语言而生的,呼吸、咬嚼等是其第一功能,协同发出语音乃是第二功能。听觉器官的第一功能是听声音,第二功能是听语音。大脑的口语处理器官也是后来进化而成。

其三,创造了原生口语文化。口语时代的杰作是人类至今能够听到或读到的远古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及《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王传》等。

 二、文字及书面语 

为打破时间、空间对口语的限制,在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图画刻符等探索的基础上,人类最终在距今5500年前创制出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书面语的媒介物是光波,人类从此具有了声波和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文字及书面语的产生,特别是印刷术及报纸杂志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影响巨大。

其一,产生了识字人这一文化群体。他们可以对书面语反复修改雕琢,使之成为经典。他们可以根据不同场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而形成不同文体,使语言功能得到丰富发展。修饰文章的经验及文体风格的体验,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

其二,产生了书面文化。书面语可以将人类的经验远达八荒、遗传千代,人类的文化记忆不再仅凭口耳,历史由传说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书籍复制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大大下降,并催生了报纸及新闻、消息、社论、现代广告等各种新文体,识字人群体不断扩大,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垄断品,新闻可以及时影响大众。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其三,人类拥有了声波、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语言生理器官除了原先的口语器官之外,又发展出书面语器官。书面语器官包括文字书写器官、文字识认器官及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书面语器官的语言功能也是第二功能,手、臂的第一功能不是写字,眼睛的第一功能不是读书。此外,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与大脑口语处理器官应有密切关系,但是否它们就是一套处理器官、一套运作程序,还不太清楚。

书面语器官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其语言功能的,如果忽略儿童学话的经历,口语器官的语言功能仿佛是天然的。而且,口语的使用只有生理器官就基本可以,而书面语的使用则需要有书写工具,需要制书、藏书、运书的物理条件及技艺,亦即需要物理上的语言装备。特别是印刷术出现以后,书写、阅读、印刷存运书籍的物理装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电波与有声媒体 

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的语言媒介物电波化,有声媒体对语言功能进行了放大,并不断有新发展。有几点令人关注:

其一,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声媒体时代,语言传播更加便利,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播人群更具针对性,传播幅员也更加辽远。特别是在标准语音的传播方面作用显著,标准音的社会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语的功能。播音口语一般都有书面语支撑,但既不等同于书面语,也超越自然口语。随着各种节目的表达需要,播音口语会形成不同的文体(语体),比如正式的播音语体、主持人语体、体育解说语体等。有声媒体对播音、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对记者、编辑也有不同于平面媒体的新要求。

其三,有声媒体不需要个人再增加一套处理电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机、电视机等语言物理装备。社会为有声媒体要增加许多新装备、新行业和新职业,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建造,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与接收,以上所涉及的各种设备、人员等。就技术层面而言,语音处理技术获得巨大发展,处理语音的电子设备接踵而生,如留声机、录音机、麦克风、扩音机、电话机、电影、广播、电视等等。五千多年前,人类用文字技术打破了时空对口语的限制,而此时,人类又用电子技术打破了时空对口语的限制。

四、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人类的语言生活要比网络媒体更加丰富多彩。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的是面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人交际模式使用范围正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过好语言生活,个人需要较为复杂的语言配置,不仅要有两套语言生理器官,即处理声波的口语器官、处理光波的书面语器官,还要有一系列处理声、光、电 三波的语言物理装备。而社会,则需要拥有处理声、光、电三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其二,过好虚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不仅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QQ、短信、微信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在中国网民数量超过7亿的今天,虚拟空间的虚拟性已经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其三,妥处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要关注离退休老人、家庭妇女,尽量减少不上网、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作为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力,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互联网边缘化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在“口语时代”的语言媒介主要是声波。
B.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和图画刻符属于书面语。
C.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语言媒介电波化。
D.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
2.人类在口语时代的语言成就有哪些?
3.请解释文中提到的“语言物理装备”。
4.在有声媒体时代,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里?
5.网络时代对人类的语言生活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同步练习(一)(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按照制作工序的顺序详细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文章通过六道工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和镀金,展示了景泰蓝制作的复杂性和精细度。特别是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作者用较多笔墨进行详细描述,突出了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比喻和列数字,使说明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易于读者理解。整体而言,文章不仅传达了工艺知识,还体现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敬意。

8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安排说明顺序的。
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以_____________两道工序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说明“掐丝”这道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课文第六段第二句“这里头有道理可说”中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课文第四段至第六段都是写“掐丝”,但其中只有一段在写掐丝的具体做法,后两段写的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目的?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景泰蓝的制作》同步练习同步精品课堂(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托尔斯泰墓的简朴与自然,表达了对托尔斯泰人格和精神的崇敬。文章标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与墓地的简朴形成对比,突显了托尔斯泰的伟大不在于外在的奢华,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与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墓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托尔斯泰墓的独特之美。环境描写与情感交融,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崇敬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精神的震撼力。

9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本文标题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但是,课文描写的托尔斯泰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这些描写与标题是否矛盾?为什么?
2.文末用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墓与托尔斯泰墓相比较,比较点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3.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谈谈文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5.环境描写在文章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特点、暗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以课文为例,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环境。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世间最感人的坟墓》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较难(0.4) |
10 . 下列将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进行比较分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3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B.从坟墓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可以显示出这3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托尔斯泰的真正伟大
D.后三者也都闻名世界,只有让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世间最感人的坟墓》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