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77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节选部分讲述了蔺相如出使秦国,凭借智慧和勇气保全和氏璧的故事。蔺相如面对强秦,巧妙应对,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忠诚。秦王虽强,但也顾全大局,未对蔺相如动粗。赵王则因蔺相如的出色表现,任命他为上大夫。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体现了智慧与勇气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选文选自历史著作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优厚款待)B.左右或欲相如去(引、拉)
C.廷见相如(终于)D.至赵矣(中间)
3.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赵王以为贤大夫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D.璧有瑕,请指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害怕被秦王欺骗而辜负赵王,所以派人提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B.秦王阻止左右杀相如并“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说明他深谋远虑,顾全大局。
C.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是因为相如顺利完成出使任务,没有损失和氏璧,也没有让赵国受辱。
D.上大夫是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高一级。
5.翻译下面句子。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在不断地认识着世界,世界也在塑造着我们,今天的我是昨天塑造的结果,明天的我也许又是另一种样子。

请以“塑造”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特征明显。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工整。

(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蒹葭》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情感。诗中反复出现的“蒹葭”“白露”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象征着追求的艰难和心境的迷茫。重章叠唱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的层次感,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执着与无奈。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米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     )       (     )
2.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苍苍(茂盛的样子)B.在水之(岸边)
C.所谓伊人(那个人)D.道阻且(降低)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转换。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4.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说明,介绍了荔枝的外观、颜色、形状和品种等特征。作者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结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引出对荔枝的科学描述,既有文学的韵味,又有科学的严谨。文章运用了比喻、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荔枝有了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同时,文章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与对比,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

③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__________红色映入眼帘,__________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__________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__________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④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⑤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20世纪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1.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做标题,韵味深长、引人入胜。
B.选文的说明对象是荔枝。
C.广东和福建的荔枝成熟期都是一样的。
D.第⑤段中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下面关于第①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幼年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色的,没有见过新鲜荔枝,所以无法理解白居易《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描述。
B.从《荔枝图序》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荔枝是一种美味的水果,白居易最爱吃荔枝。
C.“壳如红缯”说的是荔枝壳的颜色就像红色的丝织物。
D.“瓤肉莹白如冰雪”说的是荔枝的肉像冰雪一样洁白。
3.第②段作者认为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有不足之处,因为(     
A.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龟裂片。
B.荔枝壳的表面是粗糙的,缯是丝织物,是光滑的。
C.荔枝也有紫色和淡黄色。
D.荔枝上有片峰,裂片大小,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
4.第③段画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只有       因而       至于       那就B.因为       因而       至于       于是
C.只有       所以       关于       于是D.因为       所以       关于       那就
5.第④段主要介绍的是(     
A.荔枝的颜色B.荔枝的形状C.荔枝的花期D.荔枝的大小
6.第③、④段主要应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A.打比方       举例子       作诠释       引用
B.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引用
C.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作比较
D.举例子       打比方       作诠释       分类别
7.第⑤段中加点的“左右”能否删除,说说你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帝王纳谏与止谤的探讨,揭示了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复杂性。作者引用了唐太宗与魏征、邹忌与齐威王等历史典故,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和讽谏的风险。文章指出,尽管帝王多自视甚高,但少数明君能从谏如流,成就太平盛世。通过对比干、屈原等忠臣的悲惨结局,文章也反映了讽谏的艰难。整体而言,文章论证充分,语言简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历史厚重感。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纳谏与止谤(节选)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其第一部诗歌集是__________
2.本文作者的哪首诗歌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A.《三代人》B.《老马》C.《有的人》D.《红烛》
3.《纳谏与止谤》是一篇读后感,属于(     
A.记叙文B.议论文C.说明文D.哲理性散文
4.对文中成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逆耳之言”指的是奉劝别人好听的话。
B.“美芹之献”指的是地位低的人提出的好意见。
C.“从谏如流”指的是接受意见和批评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自然。
D.“赤心耿耿”形容非常忠诚真挚。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天之子”指的是古代帝王。
B.比干是商代贵族,相传因屡劝纣王被剖心而死。
C.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D.唐太宗时期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A.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B.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C.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D.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7.“美芹之献”的典故出自(     
A.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故事。
B.辛弃疾围绕宋金关系写成的论文《美芹十论》。
C.触龙为说服赵太后使用的香芹。
D.没有什么典故,纯属作者生造词汇。
8.本文运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和故事,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其作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语言文字运用-判断题 | 容易(0.94) |
6 .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1)多义词就是一个词有几项不同的意义,这几项意义相互没有联系。(     )
(2)莫泊桑,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和《项链》。(     )
(3)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描述了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辛辣的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士子争夺功名利禄的丑态。(     )
(4)《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游说秦王,瓦解了秦晋联盟,展示了烛之武这位深明大义的爱国者和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形象。(     )
(5)词产生于宋代,是继唐诗之后可以独立抒情达意的新诗体。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7 . 填空题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__________是记录汉语的符号。

(2)青青子衿,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杜甫《登高》)

(4)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8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言论的汇编,主要为纵横家的言论和著述。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一部配合《春秋》的编年体史书,以记事为主。
C.《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D.《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是在三国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历史小说。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9 . 下列诗句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0 .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莫春者,春服既成。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