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基础模块 下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文章通过蔺相如与秦王的对峙,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勇气和爱国精神。蔺相如巧妙地利用秦王的贪婪和对和氏璧的渴望,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利益,避免了赵国的损失。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作为一名外交家的机智和胆识。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个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
B.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大王必欲       急:逼迫
D.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发扬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B.璧有瑕,请指示
C.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B.①不如而厚遇之                      击沛公于坐
C.①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相如去
D.①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②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倨傲无礼的表现中,他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便谎称“璧有瑕”,将璧收回。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利用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于是秦王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提出秦王须“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要求,这皆是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他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的丑态,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自己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5.将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古诗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在晋、秦两国围攻下,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的故事。文章通过烛之武的出色辩才和智慧,成功说服秦伯退兵,展现了他深明大义、机智果敢的形象。文中对话生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古代外交的复杂性和策略性。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还展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B.因人之力而
C.济而设版焉D.既东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夕设版焉
A.缓不B.同舟共
C.人才D.于事
3.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危急,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退兵。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心有不满,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烛之武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在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了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在叙事方面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三人帮助郑国防守,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6.将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古诗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历史英雄孙权和刘裕的缅怀,表达了对南宋国势衰微的忧虑和对现实中缺乏英雄的遗憾。全词豪放悲壮,情感深沉,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3 . 阅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后面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下列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年)
D.元嘉草草,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樯橹灰飞烟灭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尚能
A.商人别离B.樯橹飞烟灭
C.瑟吹笙D.赢得仓皇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B.多情应笑我
C.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可堪回首
7.辛弃疾在《永遇乐》一词最后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C.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8.下面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中运用的典故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而遭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而遭惨败,慨叹南宋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惨败,类比南宋张浚北伐失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9.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涵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10.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上片中,作者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B.在下片中,作者借赞美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提醒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C.最后三句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然年老,但是仍然和当年的廉颇一样,可以上阵杀敌,同时也暗含有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豪放悲壮,义重情深,散发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古诗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屈原的《国殇》通过生动的场面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赞颂了楚国战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诗中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战斗的惨烈和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

4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下列对本诗描写战斗进程的主要表现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侧面烘托B.场面描绘C.对比描写D.象征暗示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矢交坠兮士争先”表现了楚军将士在箭如雨下的激战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气概。
B.“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两句歌颂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烈士的钦佩与悼念。
C.“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两句赞颂了战士们即使身首分离,仍然佩带长剑,挟持着秦弓,毫无怨悔的高尚精神。
D.“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
3.下列对《国殇》的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语言同屈原其他诗作一致,色彩瑰丽,鲜明地体现了楚辞的语言风格。
B.本诗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虽遥隔两千多年,但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C.屈原作《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后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本诗从敌胜楚败着笔,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式。
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一方面高度赞颂了楚军将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B.诗歌运用了夸张、比喻、反衬等手法,生动再现战争的惨烈和楚军将士的大无畏精神。
C.语言上,诗歌运用“兮”字构成诗歌的节奏,具有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
D.诗歌从另一方面也控诉了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民生死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之情。
5.本诗赞颂了阵亡战士怎样的精神?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古诗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5 . 下列选项中,关于费孝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费孝通的祖籍是江苏吴江。
B.费孝通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其代表作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等。
C.费孝通根据乡村调查素材编写了《乡土中国》一书。
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大量引用了《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同时还引用了西方的一些文化理论,能让读者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文学常识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言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秦晋围郑的危急时刻,夜缒出城,成功说服秦伯放弃攻郑的故事。烛之武通过分析利害关系,指出亡郑对秦国无益,反而会使晋国更强大,进而威胁秦国的利益。他还提到秦国曾受晋国欺骗,进一步打动秦伯。最终,秦伯被说服,与郑国结盟。这段文字展示了烛之武的智慧和外交才能,体现了古代外交中的谋略和权衡。

6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知亡矣                  既:已经
B.越国以                  鄙:边邑
C.焉用亡郑以            陪:陪伴
D.秦伯,与郑人盟        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三)(职业模块)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郑国在危难之际,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伯退兵,解救郑国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智慧和高超的辩论技巧,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展示了古代历史散文的独特魅力。

7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在郑国陷于危难之际,年老的烛之武临危受难,体现了烛之武怎样的精神品质?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对口)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气。他在面对强秦时,巧妙利用秦王的心理,成功保全了和氏璧,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的机智应对和坚定立场,体现了他作为外交家的卓越才能和忠诚爱国的精神。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话,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历史人物,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成语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学价值。

8 . 阅读下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之。

1.结合上下文,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怒发冲冠
(2)大王必欲
(3)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
(5)毕礼而
2.蔺相如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和怎么说的?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3.《史记》记载史实生动,引经据典,语言精练,创造了五百多条成语。找出三则出自本文的成语。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对口)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的掐丝步骤,强调了掐丝工人的技艺精湛和艺术创造力。文章通过具体的操作描述和工艺原理的解释,展示了掐丝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度。文中还探讨了景泰蓝图案设计的物理和制作方法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工艺与艺术的结合。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有技术细节的说明,又有艺术价值的阐述,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     )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     )好(     )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     )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________________。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钢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点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画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空白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A.粘 曲 剪 稠B.镶 剪 曲 浓
C.镶 曲 剪 浓D.粘 剪 曲 稠
2.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恰当的一句是(     
A.只是用铜丝,而不用丝线、绒线,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
B.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C.不是绣在缎子上而是绣在铜胎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D.只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不是丝线、绒线而是铜丝。
3.下列各句中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作诠释)
B.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字)
C.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举例子)
D.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
4.依据选文,分条概述为什么“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二)( 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愤慨。上片怀古抒情,气势豪迈;下片借古讽今,寓意深刻。全词情感激昂,意境雄浑,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思索。

10 .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这首词题材归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咏物词B.边塞词C.羁旅词D.怀古词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怀古抒情,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豪迈,喷薄而出。
B.词的下片借古事影射现实,寓议论于叙事之中,既有警示又暗含忧虑。
C.本词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体现出作者深切的思索和博大的胸怀。
D.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词,意境上均雄浑壮阔,抒情上多直抒胸臆。
3.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朝廷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达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二)( 基础模块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