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基础模块 下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1 . 下列词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影碟   疏疏朗朗   牒战   铁砧
B.界限   平心而论   铁屑   重叠
C.焦燥   推陈出新   浮躁   镶钳
D.摩擦   穿流不息   膨涨   打磨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景泰蓝的制作》同步练习同步精品课堂(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通过描写赤壁之游,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文章以水与月为喻,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体现了苏轼旷达的胸襟和超然的态度。文中引用曹操的典故,既表现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借此抒发了自己被贬的心境。全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既有哲理的深思,又有诗意的描绘,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观。

2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苏子用水与月作比喻,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3.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4.以下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方其”以下的八句,是想象,是推测,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谓“赋”。
B.赤壁古战场并不在黄冈,苏轼不过是以此寄托遐想,抒发感慨,并非对历史无知。
C.“哀吾生之须臾”以下几句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
D.“酾酒临江,横塑赋诗”八字勾画出周郎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
5.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情怀?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赤壁赋》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较易(0.85) |
3 . 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汉字。
_____(xiāo)   _____(zhǒnɡ)     _____(ěr)   _____(nuò)
_____(lěi)       _____栏(zhà)       _____(ɡù)     ______响(sàsà)
华(shē)_____       _____(xián)       _____戏(xī)   _____窿(qiónɡ)
_____(xué)        _____(qǐn)       _____(yín) 震_____(hàn)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世间最感人的坟墓》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托尔斯泰墓的简朴与自然,表达了对托尔斯泰人格和精神的崇敬。文章标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与墓地的简朴形成对比,突显了托尔斯泰的伟大不在于外在的奢华,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与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墓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托尔斯泰墓的独特之美。环境描写与情感交融,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崇敬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精神的震撼力。

4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本文标题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但是,课文描写的托尔斯泰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这些描写与标题是否矛盾?为什么?
2.文末用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墓与托尔斯泰墓相比较,比较点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3.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谈谈文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5.环境描写在文章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特点、暗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以课文为例,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环境。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世间最感人的坟墓》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较难(0.4) |
5 . 下列将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进行比较分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3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B.从坟墓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可以显示出这3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托尔斯泰的真正伟大
D.后三者也都闻名世界,只有让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世间最感人的坟墓》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6 . 茨威格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瞻仰了托尔斯泰墓地,这个“特殊的日子”指的是(     
A.指作者自己的生日
B.指托尔斯泰去世的日子
C.指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D.指作者到俄国旅行的日子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世间最感人的坟墓》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7 .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中涉及的知识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
B.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等。
C.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主要剧作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D.拿破仑,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国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曾经取得过滑铁卢战役的胜利。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世间最感人的坟墓》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套中人》通过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沙俄时期知识分子在专制制度下的精神状态。别里科夫生活在各种“套子”中,象征着对自由和变革的恐惧。他的思想僵化、行为保守,反映了社会的压抑和人性的扭曲。华连卡姐弟的出现试图打破这种僵局,但最终未能成功,暗示了社会变革的艰难。文章结尾别里科夫的死并未带来解脱,反而让人们更加忧郁,揭示了“套子”依然存在的现实。契诃夫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讽刺手法,批判了社会的保守和僵化。

8 . 请根据课文《套中人》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的古代语言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他都有些什么样的套子吗?(     
A.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B.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C.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D.结局上的套子——当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2.埋葬别里科夫既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为什么又要“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
B.别里科夫虽使人讨厌,但别里科夫死去毕竟使人悲伤。
C.套子的代表人物死去了,可是套子依然存在,且势力还十分强大。
D.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中,人们都变得虚伪起来了。
3.对本文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下面几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交代文章的写作线索B.揭示文章的主题
C.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D.揭示文章的题材
4.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5.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6.试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7.试分析文章结尾。
8.试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套中人》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词通过叠字、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词人李清照在晚年孤独、凄凉的心境。开头的叠字强化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则进一步渲染了愁绪,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极具感染力。

9 . 阅读诗词内容,完成下面各题目。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开头三句叠字主要采用什么方式表现词人的内心感受?
2.“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几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5.这首词表达作者哪些情感?
6.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扩写成一个120字左右的想象片段,要求不改变原词的意境和情感。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声声慢》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10 . 对香雪“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香雪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B.表现了香雪的朋友们都很关心香雪是否得到铅笔盒,她要在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诉朋友们。
C.表现了香雪的强烈的自尊心,公社中学的同学们不会再嘲笑她了。
D.表现了香雪对铅笔盒的无比喜爱,她终于不畏艰难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铅笔盒了。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哦,香雪》同步练习 (基础模块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