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基础模块 下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矛盾。周朴园的惊愕、严厉和冷漠,表现出他对过去的逃避和对现实的控制欲。而鲁侍萍的悲愤和愤怨,则反映了她对命运的不公和对往事的无奈。两人的对话不仅揭示了个人情感的纠葛,也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对立和命运的无常。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心理描写,作者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1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周:(惊愕)梅花?

鲁: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①

鲁: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低声)是你?②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晌。)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③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④

鲁:(悲愤)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⑦

周:(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⑧

鲁:(愤怨)⑥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1.②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
2.③“你来干什么?”该如何理解?
3.④处周朴园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4.对⑤⑥两句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5.⑦鲁侍萍关于“命运”的说法,如何理解。
6.⑧“三十年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潜台词是什么?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幼儿保育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2 .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
B.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反映出他是个迂腐、没落、顽固的封建卫道士。
C.祥林嫂再嫁深山时出格的反抗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D.作者笔下的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是形成祥林嫂性格的典型环境。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幼儿保育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3 . 《雷雨》中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感到吃惊,连接追问,下面是从中摘出的五个问句,根据剧情的发展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忽然起立)你是谁?               ②哦,侍萍?(低声)是你?            ③你——你贵姓?
④谁指使你来的?                         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A.③①②⑤④B.①③⑤②④C.③②⑤④①D.⑤④①②③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幼儿保育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问过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许多人。
B.他现在跟你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
C.无锡的人以后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死了
D.你不要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不会忘了。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幼儿保育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①__________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②_________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   B.,   C.;   D.,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幼儿保育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的掐丝步骤,展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精细的工作态度。作者通过具体的描述和生动的比喻,突出了掐丝工艺的复杂性和艺术性。文章不仅解释了掐丝的技术细节,还揭示了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和美学意义,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与智慧。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成功地引导读者对景泰蓝工艺产生兴趣和敬佩之情。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举例子)
B.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字)
C.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作比较)
D.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下定义)
2.对第三段段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作用。
B.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
C.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经过。
D.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影响。
3.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该道工序的主要动作用哪一个字概括?
4.作者在对掐丝这道工序进行说明的时候,流露出对掐丝工人精湛技艺的钦佩之情。这种钦佩之情聚焦在掐丝工艺的哪几个方面?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2)(高教2023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赤壁赋》通过描写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之夜的饮酒、歌唱、吹箫等活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文章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箫声的幽怨绵长和自然景色的壮丽。苏轼在文中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天地的永恒,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哲学观。整体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7 . 阅读《赤壁赋》相关段落,完成下列题目。

【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乙】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说文解字》说,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从小篆看,从糸从刀从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是把丝弄断,有截断的意思,故引申为断绝、中止、隔绝,又引申为横渡,极、非常,等等。解释下列句中“绝”字的不同意思。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
(3)以为妙绝____________
(4)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
2.下列对于选段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人”指代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歌声表现了苏轼对朝廷的怀念、对理想的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B.“潜蛟”指潜藏在深谷中的蛟龙,古人以蛟龙得水比喻人才得到重用,“幽壑之潜蛟”可以隐喻被压抑的人才。
C.“嫠妇”指寡居之妇,古代“弃妇”和“逐臣”是常常相提并论的。所以苏轼借箫声明显地传达出自己遭贬谪的幽怨。
D.省本难摹,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出箫声幽怨绵长、凄切悲凉的特点。
3.对选段乙和丙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坐(端正)
B.蜉蝣于天地(寄身,置身)        知不可乎得(一下子,很轻易地)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眨眼)        于江渚之上(砍柴)
D.驾一叶之舟(小船)                  举匏樽以相(聚焦)
4.南宋俞文豹评论说,“碑记文字铺叙易,形容难,犹之传神,面目易模写,容止气象难描模”,认为《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了画笔难以描绘的“气象”。请从该角度赏析这两个句子。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2)(高教2023版)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青纱帐——甘蔗林》通过对比北方的青纱帐和南方的甘蔗林,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传统的深切怀念和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赞美。青纱帐象征着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和英雄气概,而甘蔗林则象征着和平年代的甜美生活和幸福景象。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既歌颂了老一辈革命者的伟大精神,也表达了对新一代建设者的由衷喜悦,展现了革命传统与新时代生活的和谐统一。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却是南方,而不是遥远的北方;

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

这里却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

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

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吟唱!

北方的青纱帐哟,长年只看到破烂的衣裳;

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

(选自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

1.下列对《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是从总的方面抒发了诗人对青纱帐和甘蔗林的看法,并表明了自己更怀念北方的青纱帐。
B.诗人把“青纱帐”看作是新中国的摇篮,千千万万革命战士锻炼成长的熔炉,表达了诗人心往神驰和衷心怀念、感激与自豪的思想感情。
C.诗歌赞颂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追忆老一代革命者创业的艰苦,高歌革命传统的可贵,进一步抒发了对革命传统的自豪之情。
D.诗歌抒发了诗人对老一辈革命者光荣传统的深切怀念,对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健康成长的由衷喜悦。
2.诗中“青纱帐”与“甘蔗林”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分别是什么?
3.选段中写到“青纱帐”与“甘蔗林”的不同,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青纱帐——甘蔗林》一诗中借用了传统诗歌的哪些表现手法?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2)(高教2023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不属于“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中“查找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团队查找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查找的文献包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C.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找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就是为了查找大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2)(高教2023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0 . 下列关于《哦,香雪》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品通过其他女孩衬托香雪形象,比如勇敢、泼辣、虚荣的凤娇,有力地衬托了香雪清纯、朴实的形象。
B.作品中的“铅笔盒”,经作者的精心点染,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知识的象征,是一种心愿、一种追求、一种自尊的象征。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视觉,从他者角度来叙述,虽然缺乏真实性和亲历感,不利于抒情,但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即表达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有利于全方位地刻画人物。
D.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这“陌生、新鲜的清风”就是现代文明,所以作品中的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2)(高教2023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