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780742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那么,为什么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没有进化出像螺旋桨那样的组织来呢?在自然界,其实也有有生命的螺旋桨,那就是一些微生物的鞭毛组织,鞭毛是一种尾丝,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细菌的尾丝像螺旋桨那样旋转,推动着细菌在水中前进。在生命世界,只有象细菌那样微小的生物才有类似螺旋桨的组织,较大型的水生动物没有这种组织,这是因为螺旋桨作为推进器,其效率并不是最高的。据测定,在水中,典型的由内燃机带动的螺旋桨推进器推进船舶,其能量转换率为60%;在天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的螺旋桨推进器,能量转换率为80%;一架设计精巧的人力飞机的效率为88%,而相比起来,鲸、海豚和一些大型鱼类,依靠鳍和尾部推进的效率要高得多,可达96%-98%!这样问题就清楚了:鱼类不进化出螺旋桨来,因为它们自身的鳍和尾部比螺旋桨高明。倒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船舶工程师们不向鲸和鱼类学习,设计象鱼类的鳍和尾部那样高效率的船舶推进器?

在自然界的复杂环境中,轮子不能成为理想的交通工具,这也许还能从人类的历史中找到例证。拉巴比拉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生活在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和其他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令人惊异的是,这些能建造宏伟的金字塔、推算精确的历法的古印第安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轮子。他们习惯于用驮兽来做交通工具。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以为古印第安人不懂得使用轮子,可是不久前,在墨西哥发掘出古代印第安陶器,其中有带轮子的玩具,这说明古印第安人明明懂得轮子的使用,可他们为什么不把轮子作为交通工具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驮兽比轮子更优越。

第二个例子更有趣。大约2000年前,牛车和马拉的战车在古代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迦太基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很普遍的。以后,从阿拉伯传入了驮物的骆驼鞍子,于是,整个非洲北部和中东,从摩洛哥到阿富汗,骆驼鞍子竟然取代了有轮子的车辆时间达1500年之久!人们为什么放弃高效率的车轮而求助于骆驼呢?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用骆驼驮货比用牛、马或骆驼拉车更为经济,它可以省下大批建筑和维修车路的人力、物力。古代人们从实践中得出骆驼鞍子优于车轮的结论。

这两个例子都有助于说明拉巴比拉的理论:仅仅在有车路的情况下,轮子才比腿优越;在没有路的自然界,动物的腿要比轮子优越得多。所以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来。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1.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列数字 作比较 下定义B.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C.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D.作诠释 作比较 举例子
2.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味性强B.幽默生动C.浅显易懂D.准确严密
3.结合全文,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释鱼类没有进化出螺旋桨的问题,与动物没有进化出轮子的问题实质相同,但表现不同。
B.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最突出的就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C.作为事理说明文,本文对科学理论的说明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选文中阐释鱼类为什么没有进化出像螺旋桨那样的组织的问题。
D.本文在结构上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的,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选文属于“分析问题”。
4.为什么说“第二个例子更有趣”?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深海中为何有巨型动物

在海洋最深和最寒冷的地方,海洋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可以达到极大的尺寸。鱿鱼、海蜘蛛、蠕虫和其他种类的动物会长到使世界各地的相关物种相形见绌的大小。 这种现象被称为巨型化。例如,亚南极海域的巨型鱿鱼(大王酸浆鱿)的体长是常见的新西兰鱿鱼的约14倍;在遥远的太平洋水域深处,有一种与小型货车大小相当的海绵。

寒冷的深海是怎么使这些生物变得如此巨大的呢? 这可能是出于生存需要,而极度寒冷的水域存在的因素使之得以实现。

在海洋最深处,资源极为有限,大部分食物来自较浅的水域,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进入了深海。当食物稀缺时,体型更大就会带来巨大优势。体型较大的动物可以更快移动,在更远的地方寻找食物或找到配偶。它们的新陈代谢效率更高,而且更善于储存食物。因此,当大型的动物尸体这样的东西沉入更深的水域时,大型捕食者就可以吃到更多,并将能量储存更长时间。

深海的寒冷温度也会大大减缓动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助长巨型化。这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往往生长和成熟得非常慢,比如格陵兰鲨。这种缓慢移动的鲨鱼可以长到24英尺(约合7.3米),体重可达1.5吨,但这种生长是在一个持续几个世纪的寿命周期内实现的。格陵兰鲨每年大约长0.4英寸(约合1厘米),直到大约150岁才达到性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深海缺乏捕食者,所以这些鲨鱼才能有如此长的寿命和如此大的体型。

人类在南极附近也发现过巨型生物。在南极洲附近,巨型化的生物出现在较浅的水域。那里有巨大的海蛞蝓、海绵、蠕虫、海蜘蛛,甚至还有巨型单细胞生物在较浅的寒冷水域中生活。它们处于水肺潜水可达的深度,浅至30英尺。生物学家认为,南极洲的巨型化现象可能与这个冰冻大陆周围冰冷水域的氧气供应有关。在这些极地水域,氧气浓度很高。这些环境中的动物对氧气的使用非常缓慢,因为冷水的温度降低了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由于充足的供氧量远远超过动物的需氧量,生长限制有可能被去除了。这样的环境使它们能够在不缺氧的情况下扩大体型和组织尺寸

虽然对产生海洋巨型生物的不同因素存在多种假设,但没有人确切知道是什么机制推动了体型的巨大进化。

(节选自《文摘报》20220730日,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文中画线问句的回答,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中食物稀缺,体型较大的动物更容易在更远的地方寻找食物或找到配偶。
B.深海的寒冷温度会大大减缓动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助长巨型化。
C.深海中的大型捕食者可以捕食到大型的动物尸体,并能更长时间储存能量。
D.南极洲的巨型化现象可能与极地水域氧气浓度很高有关。
2.下列关于文章信息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在海洋最深和最寒冷的地方,海洋生物均可以达到极大的尺寸。
B.寒冷的深海中,生物变得巨大是由于生存的需要。
C.格陵兰鲨有极长的寿命和极大的体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深海缺乏捕食者。
D.科学家已经知道是什么机制推动了海洋生物体型的巨大进化。
2024-08-0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造煤

①说到煤,地球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种被现代人称为化石能源的黑色石头所点燃的火焰,不知陪伴我们人类度过了多少寒冷的冬季,也正是靠了煤产生的动力,蒸汽轮船代替了帆船,火车代替了马车,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

②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在地层中历经亿万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形成的,可是当我们手持一块煤准备投入炉火中去燃烧时,根本无法想象它是出自一类什么植物的遗体。此时,它为我们传递的仅仅是来自成煤过程之前植物体经光合作用转化成的太阳能。但是地质古生物学家却能告诉我们这块煤的来历:煤层的地质年代、成煤植物的大致形态和种群的状况。他们所依据的并非科幻作品中由时空隧道提供的史前世界旅行见闻,而是实实在在的对煤层的科学探索找到的化石证据。

③广义来说,煤就是化石,但绝大多数已失去了原植物的形成特征。但在煤层中偶尔会例外地出现一些难以燃烧的球状物或块状物——煤核。它们中小的直径仅几厘米,大的直径可达几十厘米。有人根据它们的球形外表称其为煤球,但这种外表被钙质裹的煤球,却不能用来烧火做饭,矿工视其为采矿的拦路虎,称它为虎子石。然而,在古植物学家的眼里,煤核确是科学价值极高的化石材料。在其钙质的外壳内往往保存着十分完好的古植物茎干、繁殖器官等的立体形态,其微结构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细胞级甚至分子级,经过切片、酸浸解等特殊的手段,亿万年前煤的植物的细微结构便可呈现出来,其精确和完善程度与取自现代生活植物的切片相比不相上下。

④现在已知,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的漫长的地质时期中,造煤过程不断发生,其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泛的造煤运动,发生在距今3.5亿年至2.7亿年的古生代中后期,这一期间因此被称为碳红。参加碳红造煤的植物主要是沼泽森林的建群种,有高达三四十米的蕨类植物鳞木、印封木、卢木以及窝木、树蕨等,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如种子蕨、种达树等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1.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2.1)第①段讲了什么内容?(2)说出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地质古生物学家凭什么推断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在地层中历经亿万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形成的?
4.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海洋与生命》节选文段通过描述海洋作为天然牧场的丰富生物资源,强调了海洋植物特别是单细胞海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文章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植物的广泛分布。通过对比大型海藻和单细胞海藻的作用,突出了后者在海洋生态中的核心地位。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读性。

【推荐3】阅读下面节选自《海洋与生命》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然的牧场

①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如今是天然的牧场。

②海洋里的动物有肉眼看不见的原生物,有个体小种类繁多的甲壳动物,有人所喜食的鱼类,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海洋的上空还有海鸟在展翅翱翔。

③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而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速度在增长着。如果海洋水产资源能得到适当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

④经验告诉我们,哪里森林成荫,哪里就百鸟齐鸣;哪里牧草丛生,哪里便牛羊成群,海洋的情形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植物能依靠太阳光来合成有机物,动物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己这部生命机器。尽管有些动物是吃肉的,但是这些动物所猎食的动物,到头来还以植物为生。

⑤你来到海边,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藻)有绿色的石莼,浒苔和礁膜,有褐色的红海带和裙带菜,有红色的紫菜和石花菜,还有形状像羽藻,细长如绳的绳藻等,可以说五颜六色形状万千,无所不有。这些较大的海藻,有的是人们的珍贵食品,有的是重要工业原料和药材,有些海藻已进行人工养殖。奇怪的是,许多海洋动物并不吃这茂盛的海洋牧草。

⑥离开海岸较远的广阔海面,很难再看到海洋植物的踪影了,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从海里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许多单细胞海藻,有的细胞外面有一个由硅质组成的硬壳,这是硅藻,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多半是甲藻。硅藻和甲藻是海洋中主要单细胞藻,此外还有其他单细胞海藻。

⑦不要小看这些单细胞海藻,它们是海洋的主人,它们的数量很多——约占海洋植物总量的95%,分布广——分布在占地面积2/3的海洋上,它们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约等于陆地植物的总产量或是更多。就是它们养几百亿吨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而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不管它们怎样令人注目,讨人喜爱,它们在海洋植物界却是微不足道的。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⑤段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024-09-13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