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小说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73410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爱的注视

当那个漂亮的女人拄着盲棍小心翼翼地上车时,全车的乘客都对她报以同情的目光。她把车钱付给司机,摸索着走到司机留给她的座位上坐下,然后将公文包放在膝盖上,那根白色的棍子就靠在她的腿边。

她是34岁的苏莎,一年前由于一次意外,她陡然间失去视力,从此被抛入黑暗、愤怒、沮丧和对自己的怜悯之中。她曾经是一位相当要强的人,但如今,命运将她变成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成为周围人的负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她不明白,心中充满了愤怒。但是无论怎样地哭喊、祈求,她知道自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永远失去了视力,将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度过余生。

阴云笼罩着曾经生活乐观的苏莎。每一天,她都在痛苦沮丧与疲惫不堪中度过,她唯一所依靠的就是她的丈夫李骏。

李骏是一位军官,他深深地爱着苏莎。当看到失明令苏莎那么沮丧与痛苦时,他便决心帮助妻子鼓起勇气与信心去开始新的生活。李骏的军旅生涯曾训练他如何面对困难,但是他知道这一次却是最为困难的一场战斗。

最终,苏莎感到自己可以回去上班了。她过去是乘公交车上班,但现在却害怕一个人去。于是李骏每天开车去送她。但是,李骏很快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对自己说:苏莎必须学会自己搭公交车上班。但是,她还是如此脆弱,失明引起的怨恨还没有从心中消除。这个时候提这些,她会怎么想?

正如李骏所预料的那样,苏莎害怕再搭公交车。我是个瞎子!她愤怒地说,我怎么知道自己到了哪儿?我想你是嫌我累赘了,想扔下我不管了!

苏莎的话让李骏的心都要碎了,但他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他向苏莎保证每个早晨和晚上都会陪她一起乘车,接送她,直到她完全能够应付为止。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李骏身穿制服,每天都同苏莎一起乘车。他教会她如何依靠其他感官,特别是听力,来判断自己到了什么地方;如何适应周围新的环境。他帮助她与司机搞好关系,让他们照看她,为她留个座位。他逗她开心,不论是在苏莎摸摸索索不太顺利地下车时,还是在她把公文包丢到车厢里的时候。

每天早上他们一起出发,把她送到地方以后,李骏再乘出租车去自己的办公室。终于,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离家前,苏莎眼睛里充满泪水,她深情地对他说:再见!之后,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们第一次各自走各自的。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每一天苏莎都很顺利,眼盲之后她从没感到这样好过。她成功了!她终于可以自己去上班了!

星期五早上,苏莎像往常一样坐车上班。当她付车费时,司机说:孩子,我真羡慕你。

苏莎不知道司机是否在同她说话,还有谁会羡慕一个双目失明、挣扎着寻找生活下去的勇气的女人呢?她不由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会羡慕我这样的人?司机回答说:因为照顾和保护你一定是件快乐的事。司机的话让苏莎感到纳闷,于是她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司机说:你知道吗?过去几天,每个早上,在你下车时,都有一个穿着一身军装的、长得很帅的小伙子站在拐角对面的街上注视着你,在确定你安全地穿过街道并走进办公室以后,他会向你的方向抛一个飞吻,然后才转身离开。你真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幸福的泪水滑下苏莎的脸颊,尽管她再也无法看见李骏,但她却能始终感觉到他的存在。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文中“最为困难的一场战斗”指的是什么?
2.李骏为什么认为“苏莎必须学会自己搭公交车上班”?
3.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刻画李骏这一形象?概括李骏的品质特征。
4.结尾部分司机与苏莎对话,这一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5.亲情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在“爱的注视”下,我们不断成长。结合苏莎失明后情感的变化过程,谈谈你对“爱的注视”的感受。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②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砌墙会砌出一个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个瓦匠头,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很拙于言辞,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人缘儿会那么好。

③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检个漏,修补一下被雨水冲坍的山墙,这些,直接雇两个瓦匠来就行了,不必通过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就会把金大力叫来。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去订石灰、麻刀、纸脚。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④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有两点特别处,一是席面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红漆筷子,蓝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猪肉、豆腐,必有一道泥鳅。这好像有一点是和泥瓦匠开玩笑,但瓦匠都不见怪,因为这是规矩。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吉日的五更头,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始了。

⑤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碍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石灰里兑了锅烟——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儿,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撮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他的手艺不高,这些都还是会看的),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胶要点火,瓦匠里有抽烟的)。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好嘞,我们会照看。明儿见,金师傅!

⑥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这我就知足。

……

金大力不变样,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高大结实,沉默寡言

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了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

1.选文出自《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年高望重:
(2)指身为业:
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你简要分析。
4.选文第⑤段描写了金大力在工地的一天,请用四个四字词语概括他的活动过程。
5.选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金大力怎样的情感?
6.金大力看起来普普通通,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你从他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2024-06-28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金大力》选段,回答问题

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锨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有两点特别处,一是席面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红漆筷子,蓝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猪肉、豆腐外,必有一道泥鳅。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吉日的五更头,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始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碍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纸抓钩和青灰。——石灰里兑了锅烟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儿,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撮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他的手艺不高,这些都还是会看的),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胶要点火,瓦匠里有抽烟的)。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好嘞,我们会照看。明儿见,金师傅!”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这我就知足。

1.第2自然段描写了金大力在工地的一天,请用四个四字词语概括他的活动过程。
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作者明知金大力瓦匠手艺“不够格”,为什么还说“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
3.金大力“拙于言辞”,可是同行要给他加工钱时却说了一大段话。这段话有四层意思。请简要分析。
4.给下列词语注音。
①器(      )(      )(      )④一茶水炉子(      )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义。
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