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382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余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溃,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请用一个小标题概括选文的内容。
2.阅读选文,分析青蒿素是如何被发现的。
3.如果把选文中引用《肘后备急方》中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4.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执着探索,最终发现青蒿素的治疟作用,拯救了成千上万的患者。联系选文体会科研工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染病指的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致死率极高。为了消除天花,人们经过多年探索,最终研发出牛痘疫苗。1976年,全球开始推行牛痘疫苗接种,天花病毒的感染势头被大大遏制,死亡率也有了明显地降低,进而成功阻断了天花的传播。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根除天花,这是人们用疫苗消除的第一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离不开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控制住其中任意一项都可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而疫苗的作用就是保护易感人群。

那么,疫苗到底是如何帮助我们抵抗疾病的呢?形象地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城池,外有皮肤、黏膜这样的城墙和护城河的保护,内有免疫细胞这样的警察巡逻、站岗,而警察手里的武器、信号弹等就是免疫细胞所分泌的免疫因子。当细菌、病毒这种的不法分子偷偷进入城内以后,就会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并歼灭,同时他们还会记录这个不法分子的特征,并在全城张贴通缉令,以保证相同的敌人再次来犯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消灭敌人。接种疫苗就是为了帮助人的机体建立针对某种疾病长期的防御力,以实现主动免疫。

如果未来新冠病毒疫苗上市了,是否就可以彻底消灭该病毒了呢?个人观点认为,想法是可行的,但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一方面,相比于天花病毒这一类基因组稳定的DNA病毒而言,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这很有可能会让病毒本身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疫苗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即使成功消灭了人群间的新冠病毒,也请不要忘记病毒依然附着于其天然宿主蝙蝠身上。

疫苗的研发,需要时间以及科学家们的努力,不同种类的疫苗也因其原理、效果和安全性、制备工艺等方面的不同而各有利弊。在新冠病毒疫苗尚未面世前,大家能做的便是多休息,少聚集,均衡营养,适度运动。一方面提高自身免疫力,一方面降低传染可能性,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他人。

1.下列对文章中“疫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痘疫苗是人们为了消灭天花这种传染病而研发的。
B.疫苗通过保护易感人群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C.疫苗可以帮助人的机体实现对某种疾病的主动免疫。
D.不同种类的疫苗在原理、效果等方面大同小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将传染病传播的三大要素都控制住,才可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B.人的皮肤、黏膜可以确保人体不被细菌、病毒侵入。
C.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所以疫苗对新冠病毒没有效果。
D.即使成功消灭了人群间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仍会在自然界存在。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条理清晰。
B.表述简洁准确、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说明文最重要的语言特点。
C.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D.全文先分别介绍两种疫苗,再总结疫苗特征,形成分总结构。
2024-08-31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介绍牵牛花等攀援植物的缠绕方向,揭示了植物缠绕方向的遗传本能及其进化原因。文章结构清晰,先描述现象,再解释原因,最后强调实际应用。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提供了种植实践中的指导。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谨,易于理解。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缠绕方向之谜

牵牛花、金银花等攀援植物有一套非凡的本领,这就是能够依附支架,利用茎尖的运动不断向上爬攀。就拿牵牛花来说,它茎的顶端10~15厘米一段,由于各个方向的表面生长速度不一致,能在空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而且经络以一定的方向旋转着,并以此为半径,在一圆周内遇到依附物后,就会把依附物缠绕起来,以此攀向高处去争取阳光和雨露。

有趣的是,大多数植物的转头运动是有一定方向的,如金银花、菟丝花、鸡血藤等始终向右旋转,牵牛花、扁豆、马兜铃、山药等则向左旋转缠绕向上,而何首乌却是随心所欲的转头,有时左旋,有时右旋。

那么,这些缠绕茎植物为什么会有固定的缠绕方向呢?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植物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是它们各自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远在亿万年以前,有两种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种生长在南半球,一种生长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就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这样,生长在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右旋转,生长在北半球植物的茎则向左旋转。经过漫长的适应、进化过程,它们便逐步形成了各自旋转缠绕的固定的方向。以后,它们虽被移植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其的特性被遗传下来而固定不变。而起源于赤道附近的攀援植物,由于太阳当空,它们就不需要随太阳转动,因而其缠绕方向没有固定,可随意旋转缠绕。

分清作物的左旋、右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若错把左旋植物以右旋方式缠绕在支架上,则很快就会自行脱落;若绕的方向与其习性相同,则会缠得更紧,顺利向上攀援,生长发育良好。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文章主要说明的是它们的什么特征?
3.牵牛花等植物缠绕支架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的逻辑顺序。
5.第①段告诉我们,牵牛花能够旋转爬攀,其自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种植攀缘植物时应注意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人类的动物园(节选)》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注意过以狮为代表的高级动物和以蚂蚁为代表的低级动物的区别。生命的高级与否往往取决于一点:有无孤寂感。越高级的动物往往越孤寂,同样,越低级的动物则越喧闹。高级动物们都有一种懒散冷漠孤傲的步行动态,都有一双厌世不群的冰冷目光。

他们无视世界的接受与理解,只在懒洋洋地徜徉中再懒洋洋地回回头,看过自己留给苍茫大地的踪迹,他们便安静地沉默了。他们的沉痛与苦楚都是隐蔽的,他们的喧哗与欢愉也是静悄悄的。这种沉默可能来之于他们涉足过的广袤空间,巨大的空间感是易于造就巨大孤寂感的。在孤寂里,生命往往更能有效地体验生命自身与世界。我知道这世上并没有鲲鹏,我所知道的这种动物是从庄子的《逍遥游》里得到的,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可以想见,在九万里青天之上,大鹏垂翼而飞,将是怎样的大孤独大自在与大逍遥。谁能知道他的精神空间呢?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读《庄子》,得到的不是悟彻、看透了,而是苍凉与酸楚。世界是那样的不可企及,可见逍遥是多么困难。而今大街上满是何不潇洒走一回,真是浮躁得了得。

1.选段指出了高级动物具有怎样的特性?造成这种特性的原因是什么?以上两个问题请分别用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回答。
2.下列对选段中心句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注意过以狮为代表的高级动物和以蚂蚁为代表的低级动物的区别。
B.生命的高级与否往往取决于一点:有无孤寂感。
C.可以想见,在九万里青天之上,大鹏垂翼而飞,将是怎样的大孤独大自在与大逍遥。
D.而今大街上满是“何不潇洒走一回”,真是浮躁得了得。
3.文中加点的“懒散”“冷漠”“孤傲”三个词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2024-03-28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