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43156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赵高欲乱,恐群臣不听,先设验。持鹿献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中诸言鹿者法。后群臣皆畏高。

——《秦始皇本纪》

【乙】令既,未布,恐民之不信,已立三丈之木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辄予五十金,明不欺。卒下令。

——-《商君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的推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高欲乱——由“见义而不为,我勇也”中的“为”可以推定“为”为“做”之义。
B.高因中诸言鹿者以法——由“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中的“阴”可以推定“阴”为“暗中,暗地里”之义。
C.令既——由“良乃⼊,具告沛公”中的“具”可以推定“具”为“全,都”之义。
D.莫敢——由“徙于他邑”中的“徙”可以推定为“迁移”之义。
2.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设验                                 ②已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B.①持鹿献二世                           ②已乃立三丈之木国都市南门
C.①高因阴中诸言鹿者             明不欺
D.①民怪                                 ②有一⼈徙
3.对下列两篇文本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赵高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阴谋弄权的家伙,指着鹿,说是马,这一举动的前前后后,正活画出他的阴险、狡诈、狠毒。
B.【甲】文中的“指鹿为马”后来成了成语,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C.【乙】“立木建信”,就是新法公布后,商鞅马上就进行的舆论宣传。
D.【乙】商鞅借此公开申明变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调新法令出必行,绝无戏言。
4.把文中加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
②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金。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3 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以上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后人称其为“书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6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
(2)感慨之矣。
(3)可乐也。
3.选文第二段最后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会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6分)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选自苏轼《赤壁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举酒__________             (2)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3.选文第一段重在写景,对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
4.“美人”指什么?古人常用“美人”来象征什么?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