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842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坂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苏东坡曾在徐州建有黄楼。现今住在黄州日日横过黄泥坂而后达到黄冈的东坡。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坂词》。其结尾部分如下     

朝爆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娱。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于是极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岁既晏兮草木胖。归来归来黄泥不可以久病。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也有诗也有散文。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在动物之中,据我所知,只有人猿能笑,不过即使我们承认此一说法,但我信而不疑的是,只有人能嘲笑自己。我不知道我们能否称此种笑为神性的笑。倘若希腊奥林匹亚圣山的神也犯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人具有的弱点,他们一定常常自我嘲笑吧。但是基督教的神与天使,则绝不会如此,因为他们太完美了。我想,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

在苏东坡完全松弛下来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时,他所写的随笔杂记,就具有此种醇甜的诙谐美。他开始在他的随笔里写很多漫谈偶记,既无道德目的,又乏使命作用,但却成了最为人喜爱的作品。他写了一篇文字,说自己的贫穷,又说到他门人的贫穷。他说:马梦得与余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另有一篇随笔,是两个乞丐的故事: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尔。他日得志,当吃饱饭后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神性”是对人类自我审视自我批判精神的高度赞扬。
B.“沦落”在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肯定的意味。
C.“松弛”不仅表现了苏东坡当时的生活状况,而且体现了他的精神状态。
D.“措大”在文中指的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2.对选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文主要写了苏东坡的精神变化及其带来的文学创作风格的改变。
B.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
C.苏东坡这一时期所写的随笔杂记既无教化性,也无功利性,但却更为人喜爱。
D.选文中的引文不仅使传主的形象真实可感,而且使作者的论述更加令人信服。
3.根据选文,对苏东坡性格概括最准确的是(     
A.旷达乐观       勇于自嘲B.诙谐幽默       寄情自然
C.失意悲观       放浪不羁D.寄情自然       逍遥自在
4.联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林语堂,中国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大淖记事》等。
B.本文运用适当的虚构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C.文章记述关于苏东坡的谣言就是为了表现他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D.文章选材精当,揭示了苏东坡处于人生低谷时善寻快乐的特点。
【知识点】 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的工作热情和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对科学所做的贡献。
2.下列对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3.文段引用毛泽东的话并交代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馑有什么意义?
4.“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
5.下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表达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个字以内。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短文,回答各题。

①邓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他的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②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③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用的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计算机,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着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     )庭。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1016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⑤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载入史册。

1.下面给第①自然段中划线的四个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邓(jià)先B.(liáo)一聊C.寻(mì)D.(zhōng)迹
2.和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B.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第②自然段从生活和科技攻关两方面,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在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据原文内容,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
B.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二本英文原版书,……
C.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D.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
4.填入第③自然段“大相(     )庭”中正确的一项是(     
A.径B.静C.净D.敬
5.对第③自然段中带下划线的几个词语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
B.食不甘味:形容忧虑不安或操劳忙碌,吃东西很香。
C.翌日:次日,第二天。
D.郑重:严肃庄重。
6.第④自然段中第二句“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句子的主语是(     
A.在场的B.科学家们C.轰鸣D.听到
7.第④自然段中第一句“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时间准确到“15时”,是因为(     
A.作者写错了。
B.可写可不写。
C.记录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历史性时刻。
D.没有什么意义。
8.对第④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常值得庆幸,有了原子弹以后,世界就永远和平了,再也不会有战争了。
B.“新生”和“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是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中国人发出的宣言。
C.写出了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与振奋之情。
D.“毁灭”和“战争的演示”,突出了原子弹所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9.下面对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科技攻关方面的问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
B.没有充足的资料。
C.研究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
D.数据计算方面是很顺利,没有丝毫的问题。
10.如果给短文加一个标题的话,下面不够贴切的一项是(     
A.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B.两弹元勋邓稼先
C.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24-01-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八八二年正月他参加调查人口的工作,使他得有真切地看到大都市的惨状的机会。他所得的印象真是非常凄惨。第一次接触到这文明隐藏着的疮痍的那天晚上,他向一个朋友讲述他的所见时,他叫喊,号哭,挥动着拳头。

人们不能这样地过活!他嚎啕着说,这决不能存在!这决不能存在!……几个月之久,他又堕入悲痛的绝望中。一八八二年三月三日,伯爵夫人写信给他说:

从前你说:因为缺少信心,我愿自缢。’现在,你有了信心,为何你仍苦恼?

因为他不能有伪君子般的信心,那种自得自满的信心。因为他没有神秘思想家的自利主义,只顾自己的超升而不顾别人;因为他怀有博爱,因为他此刻再不能忘记所看到的惨状,而在他热烈的心的仁慈中他们的痛苦与堕落似乎是应由他负责的,他们是这个文明的牺牲品,而他便参与着这个牺牲了千万生灵以造成的优秀阶级,享有这个魔鬼阶级的特权。接受这种以罪恶换来的福利,无异是共谋犯。在没有自首之前,他的良心不得安息了。

……

一幅奇妙的肖像,我见了不能不感动的,说出托尔斯泰在这时代所感的痛苦。他是正面坐着,交叉着手臂,穿着农夫的衣服;他的神气颇为颓丧。他的头发还是黑的,他的胡髭已经花白。他的长须与鬓毛已经全白了。双重的皱痕在美丽宽广的额角上画成和谐的线条。这巨大的犬鼻,这副直望着你的又坦白又犀利又悲哀的眼睛,多少温和善良啊!它们看得你那么透彻。它们不啻在为你怨叹,为你可惜。眼眶下划着深刻的线条的面孔,留着痛苦的痕迹。他曾哭泣过。但他很强,准备战斗。

(选自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节选)》)

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二段的画线句表现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内心世界?
3.选文第四段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说“他们的痛苦与堕落似乎是应由他负责的”?“文明”指的是什么?
4.选文最后,作者为什么要穿插刻画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图?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