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7707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祖父(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B.暴秦之欲无(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确定,断定)
D.终继五国迁灭(灭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选段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然后得一夕安寝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可谓智力孤危
3.下列各句中,如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樽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各诸侯国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土地消长的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会助长秦国侵略各国的嚣张气焰,加速各国的灭亡。
C.选段以散句为主,间杂些骈句,显得有气势而又富于变化。
D.“抱薪救火”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割地贿赂秦国的危害。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姣,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既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万顷之茫然               凌:凌驾
C.倚歌而                  和:同声相应,唱和
D.幽壑之潜蛟               舞:使……舞动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A.犹且从师问焉B.危而不持,颠不扶
C.侣鱼虾友麋鹿D.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1)纵一苇之所如。(2)客有吹洞箫者。
A.(1)任凭小船飘去。(2)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人。
B.(1)放纵小船飘去。(2)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C.(1)任凭小船飘去。(2)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D.(1)放纵小船飘去。(2)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人。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选自《论语·先进》)

1.下列能说明“夫子哂之”原因的一项(     
A.子路志向不大B.子路好大喜功
C.子路不够谦让D.子路夸夸其谈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知
(2)五六十
3.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子。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从三个弟子阐述的志向中,可以看出儒家怎样的治国主张。
2024-07-22更新 | 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B.圣人之所以为圣       所以:……的原因
C.小学而大       遗:丢弃D.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羞耻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速
C.夜驰之沛公军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段只是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选段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选段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D.选段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