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基础 > 语段 > 压缩语段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6762

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一年之中半年是降雪期,冬季雪深超过30厘米,大雪封山,出行困难。曾经给新疆阿勒泰人带来烦恼的冰雪,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当地人致富的资源。以前冬天闲得很,现在忙得团团转。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村民巴克乃·索勒坦别克笑着说,过去一家人单靠几亩麦子生活,今年开始做起农家乐,冬天生意不仅没闲着,反倒更好了。

【知识点】 压缩语段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 (0.65)
【推荐1】《乡土中国》片段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

(1)这段话用两个实例,是想告诉我们,中国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统。(15字以内)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2)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5个字以内)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3)作者以比较法和比喻修辞旨在说明亲属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15字以内)
2024-03-07更新 | 0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 (0.65)

【推荐2】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寒食节”下定义。(不超过50字)

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是寒食节的风景。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我国仍保留了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习俗。

2023-12-13更新 | 2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下列概括分析与语段无关的一项是
清代李渔认为,“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
A.戏曲写作选材要取舍,去粗取精,留其精要。
B.戏曲写作构思要缜密,上下勾连,通盘考虑。
C.戏曲写作结构要匀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D.戏曲写作布局要严谨,各部衔接,前呼后应。
2024-03-07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