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5121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正是指的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②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③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④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⑤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也有一些品种,肉的内壁有褐色层,果脐处即接近果蒂处,色更浓而质硬,这一类品种不适于制作罐头荔枝。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宋代用盐梅卤和扶桑花制成红浆,浸渍荔枝,然后晒干,壳仍红色,叫做红盐,现已失传。单纯晒干的叫做白晒,就是现在通行的干制法。还有剥出肉来蜜渍的,现在也没有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第④节照应了文章开头“膜如紫绡”,作者对白居易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C.从植物学的观点看,荔枝真正的果肉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
D.红盐制作干荔枝的方法和剥出肉来蜜渍的方法现在都没有了。
2.选文中①—③节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由主到次B.由外到内C.由此及彼D.观察顺序
3.对选文中加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也有例外。
B.“通常”表示大多数的意思,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表明作者不妄下结论,既体现了传授知识的严谨,也说明作者的科学知识存在局限。
D.“完全”表示全部,说明晒干或烘干的荔枝,果肉不留一点白色。
4.作者引用徐㶿的《咏荔枝膜》的诗句有何作用?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

感冒有流行性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疾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

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1.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冒。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2.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灭杀。
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C.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成。
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反应滞后,使得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
3.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对此问题分析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B.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但不会造成感冒多发。
C.病毒型别种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
D.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下降,造成伤风感冒多发。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暴发的危害最大的流感当数去年发源于墨西哥继而波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甲流感,致病病毒H1N1即是一种典型的流感病毒。
B.普通感冒因“新鲜毒种”侵入会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但不会被误诊为“流感”。
C.流感肆虐期间,将患者隔离,去人流量大的场所要求戴防护口罩,均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D.预防感冒,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坚持锻炼,注意保暖,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狭窄的小孔一个个斜着向下。每个小孔内,一般约有十个卵,所以卵的总数有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蝉的庞大家族,它产这么多卵,是为了防御一种特别的危险。它必须有大量的卵,这样在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经过多次的观察,我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一种极小的蚋,和它们比起来,蝉简直就是庞然大物呢!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的工具,这工具位于身体下面靠近中部的地方,伸出来时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就会立刻把它毁坏。这真是蝉家族中的灭顶之灾!其实作为庞然大物的蝉只要轻轻一脚,就可以把这些蚋踏扁,然而这些蚋竟镇静异常,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之至。我曾见过三个蚋守在旁边,同时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

有很多次,我看到当蝉沉浸在母亲的工作之中时,这些很不起眼的蚋就开始干起了毁坏蝉卵的勾当。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翼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

——选自法布尔《蝉》

1.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必须”强调蝉产大量的卵是蝉卵可能有幸存者的必要条件。
B.“简直”语气带夸张,强调对蚋来说,蝉并不真的是庞然大物。
C.“立刻”强调蚋毁坏蝉卵的速度之快,与“灭顶之灾”相照应。
D.“一直”强调蝉对蚋毁坏蝉卵的勾当自始至终“一无所知”的特性。
2.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面对蚋对蝉卵的毁坏,蝉不能拯救自己的家族。
B.蚋的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靠近中部的地方,伸出来时和身体成直角。
C.如果没有蝉卵,蚋就无法生存。
D.蚋是蝉的天敌。
3.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作诠释   列数据B.列数据   作比较
C.作诠释   下定义D.作比较   下定义
4.选文的前两段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程序顺序D.逻辑顺序
5.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文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B.选文运用文学性语言对蝉的习性进行了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
C.作者对蝉这位“可怜的母亲”的境遇寄托了深厚的感情。
D.选文对蝉卵遇到的危险的介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科学中蕴含了人文精神。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会出现高温超导现象?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朝着理解高温超导机理迈出重要一步。2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发现,当温度下降到零下277摄氏度左右时,汞金属的电阻会降为零,这就是超导现象。如果能研制出室温下电阻为零的超级导体,将能显著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

一百多年来,国际科学界不断推进对超导机理的研究。1957年提出的BCS理论,成功在微观层面解释了超导现象的为什么,提出理论的三位科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漫画家华君武先生曾画过一幅画,形象解释了低温下为何会发生超导现象。中科大教授姚星灿说,如果把电子比喻成只有一只翅膀的蜜蜂,在常温下它们无法克服阻力飞起来,但到了超导临界温度,它们就会双双结对拥有了两只翅膀,成群结队地朝一个方向飞去,不受阻力地形成电流,这就是低温超导现象。

但到了1986年,有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材料,在零下238摄氏度左右时就能产生超导效应:这种高温超导现象让BCS理论也难以解释。科学界提出假说,这种材料内部的电子在超导温度之上也会结对,只是会乱飞,电子流动仍然受阻。

BCS理论认为,这种结对有序飞行会产生能隙。而电子预配对假说则认为,结对但乱飞可以产生赝能隙。研究赝能隙的起源和性质,成为搞明白高温超导机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经过4年多艰苦攻关,近期潘建伟团队研究赝能隙获重要进展。他们建立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通过世界先进的均匀费米气体制备和大磁场稳定技术,成功实现超冷原子动量可分辨的微波谱学技术。在此基础上,系统测量不同温度下的幺正费米气体的单粒子谱函数,首次成功观测到赝能隙存在,为电子预配对假说提供了支持。

《自然》杂志多位审稿人认为,这项工作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重要物理问题,是量子模拟研究的里程碑式进展。

科研人员介绍,人类已经利用超导技术开发出核磁共振、磁悬浮列车等产品,未来充分理解了高温超导机理,有望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应用。

(选自新华网,作者徐海涛、陈诺,有删改)

1.下列关于超导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导现象最早由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在汞金属中发现。
B.BCS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所有类型的超导现象,包括高温超导。
C.高温超导材料能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实现超导,但仍低于室温。
D.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高温超导机理的理解。
2.文章引用华君武先生的漫画作为类比,其目的是(     
A.详述低温超导现象的具体实验过程。
B.便于读者形象理解低温超导原理。
C.对比低温超导与高温超导的区别。
D.强调BCS理论对于解释高温超导的重要性。
3.下列有关文章写作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文章采用严谨的科学论述方式,避免了使用修辞手法和列举生动的例子。
B.文章以时间顺序介绍了超导现象的历史沿革及最新研究进展。
C.文章关注于事实,并进行了详细描述,未提及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前景。
D.文章着重强调潘建伟团队的成果,即高温超导研究的终极解决方案。
2024-08-19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