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416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我国明朝的李时珍(15181593),是世界上伟大的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日、拉丁等10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的学术见解是高超的,他的分类方法符合现代的科学原则。该书于1596年问世,比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多世纪。

李时珍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由他批判地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搜罗百氏,旁征博引,参考八百余家;更主要的,还在于他忠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他认识到这项工作对百姓有得,因而用了近30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在写作过程中,他不辞辛苦,深入实际,访采四方,先后到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收集标本与药材。他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例如,为了证实前人所说穿山甲诱蚁而食,便亲自动手,解剖穿山甲,结论是: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舌,诱蚁食之,曾剖其胃,约蚁升许也。

李时珍的《蕲蛇传〉,也是一个有益的故事,他父亲李言闻,研究了蕲州的特产艾叶写成了《蕲艾传》,他读后很受启发,便决心写一本《蕲蛇传》。开始他只是从蛇贩子那里观察白花蛇,有人告诉他,这不是真正的蕲蛇,真蕲蛇其走蛇,其走如飞,牙得有毒人被咬后会速致死,是当时皇帝指定进贡的制药珍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时珍不顾危险,几次爬上龙峰山去观察蕲蛇,目睹了它吃石南藤及被捕情形,了解了它的形体与习性上的特点,终于写出了很有特色的,《蕲蛇传》。李时珍很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样可以一一采视,颇得其真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石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李时珍不顾危险……终于写出了很有特色的《蕲蛇传》。
4.解释第三段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体现了李时珍的什么精神?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36.5℃,人体为何越来越冷?

①学生时代,我们都在书本上学过一个生理知识:人的平均体温是37℃

②可是近年来,经历过无数次体温检测,我们发现,人的正常体温往往在36.5℃上下,而超过37℃会被认为是体温偏高。这是否说明了,人的平均体温在不断下降呢?

③事实上,科学界早已注意到这项变化。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20年内,人的平均体温已经降到了36.6℃,体温在35.7℃~37.4℃都是正常的。也有学者研究了18602017年的人口腔温度数据,认为新的平均体温应是36.4℃。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平均体温应是36.4℃~36.6℃

④回溯历史,37℃这个数据究竟是谁定下来的?

1851年,德国医生Carl Wunderlich出版了一本书,他在书里声称,自己曾接诊过2.5万名病人,为他们测量过上百万次体温。他把这些数据平均计算,得到的结果就是37℃。如今,不少学者猜测,这名德国医生的数据可能存在偏差。

⑥首先,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这名医生是如何处理上万个数据,并计算出平均数的?这看起来不太合理。

⑦其次,当时测量体温普遍使用的是腋下测量法,需要病人把水银温度计夹在腋下1520分钟,而腋下出汗、刚运动完、情绪激动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不同测量方式的正常体温范围,一般认为直肠温度最准确。

⑧另外,当年使用的水银温度计也不够精确。毕竟,在19世纪,测温技术还不够成熟。

⑨可见,37℃这个全球公认的平均体温,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不可靠的。

⑩那么,说人体的平均温度在不断下降,是有科学依据的吗?

⑪为了研究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男性,体温普遍比19世纪的男性低约0.59℃,女性则低约0.32℃。计算下来,平均每十年人的体温就会下降约0.03℃。有趣的是,根据NASA的数据,地球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6℃。也就是说,地球在变热,人体却在变冷。

⑫至于人的平均体温为什么会下降,科学界有几个方面的推测。

⑬一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在下降。所谓代谢,就是人的身体为了维持各系统的正常运作,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这个过程会产生热量。以往,由于卫生条件较差,人容易产生炎症,炎症会加快人的新陈代谢,导致体温升高。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的炎症减少了,体温自然就下降了。

⑭二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恒温。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身体不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去调节体温,因此体温趋于稳定,同时体温也更低。

⑮三是,现代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更准确。现在常用的是红外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的结果更加精确。

⑯体温虽然只是一个数字,却是我们认识人体、了解人体的一个基点。离提出37℃的德国医生所生活的19世纪,只过去了不到两百年,人的体温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变化。

⑰这说明,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温度,都在互相适应、不断调节,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从生理上来说,我们已不是过去的自己。

(资源来源:《万物》杂志202299日)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人的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平均体温应是36.4℃~36.6℃。
B.人的平均体温是37℃是德国医生Carl Wunderlich在1851年提出的。
C.在所有测量正常体温范围的方式中,测量直肠温度最准确。
D.人体的平均温度在不断下降,是有科学依据的。
2.下列对人的平均体温下降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在下降,人的炎症减少了,体温就下降了。
B.现代人身体不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去调节体温,因此体温也更低。
C.与以前的水银温度计相比,现代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D.对于人的平均体温下降的原因,科学界已经有了几个明确的结论。
3.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下定义C.摹状貌D.分类别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盘子的形状,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焊了。瓶底下面的座子,瓶口上的宽边,全是焊上去的。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盒身和盖子都用一张红铜片折成,只要把该接合的转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细说了。

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各处城市大都有这种铜器作,重庆还有一条街叫打铜街。不过铜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安排说明顺序的。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道工序写得最详细。这是因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说明“掐丝”这道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课文第六段第二句“这里头有道理可说”中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课文第四段至第六段都是写“掐丝”,但其中只有一段在写掐丝的具体做法,后两段写的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目的?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拉巴比拉深入钻研了发明和设计轮椅、自行车的技术文献,钻研了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从这些研究中他发现,为什么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为什么人类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使用轮子,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1)轮子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才有效。用工程技术的术语来说:滚动阻力随着路面变软或凸凹不平而增加。交通工具的自重越重,在软的路面上运行的效率就越低。人类发明的轮子依赖于人类自己铺设的道路,而自然界并没有为动物准备平整坚硬的轮子之路。

2)轮子常会遇到路面上的垂直障碍。骑自行车的人都熟悉从马路驶上人行道边沿的台阶时遇到的困难。这台阶就是一种垂直障碍。美国国家宇航总局在设计登月车时,曾花很大气力研究克服月球表面的垂直障碍问题。一般说来,车轮要爬上高度为轮子直径一半的垂直障碍是很困难的,而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几乎不可能。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动物依靠腿可以上爬下跳,甚至跃上山崖,跳过矮墙,攀上绝壁,而如果依靠轮子就无能为力了。

3)轮子还会遇到许多空间障碍,像树木、石块之类,都会阻挡轮子的滚动。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所以陆上动物始终没有进化出轮子那样的组织来。

那么,为什么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没有进化出像螺旋桨那样的组织来呢?在自然界,其实也有有生命的螺旋桨,那就是一些微生物的鞭毛组织,鞭毛是一种尾丝,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细菌的尾丝像螺旋桨那样旋转,推动着细菌在水中前进。在生命世界,只有像细菌那样微小的生物才有类似螺旋桨的组织,较大型的水生动物没有这种组织,这是因为螺旋桨作为推进器,其效率并不是最高的。据测定,在水中,典型的由内燃机带动的螺旋桨推进器推进船舶,其能量转换率为60%;在天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的螺旋桨推进器,能量转换率为80%;一架设计精巧的人力飞机的效率为88%,而相比起来,鲸、海豚和一些大型鱼类,依靠鳍和尾部推进的效率要高得多,可达96%—98%!这样问题就清楚了:鱼类不进化出螺旋桨来,因为它们自身的鳍和尾部比螺旋桨高明。倒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船舶工程师们不向鲸和鱼类学习,设计像鱼类的鳍和尾部那样高效率的船舶推进器?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1.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仅”强调了轮子对人类自己铺设的道路的依赖性。
B.“无能为力”说明了遇到路面有障碍时,轮子是无法通行的。
C.“有生命的螺旋桨”指的是一些微生物的鞭毛组织。
D.“据测定”一词强调了文中数据的科学性。
2.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分类别、下定义B.摹状貌、举例子C.分类别、作比较D.列数字、打比方
3.下列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交通工具的自重越轻,在软的路面上运行的效率就越低。
B.一般说来,车轮要爬上高度为轮子直径一半的垂直障碍是很困难的,而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是不可能的。
C.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
D.鱼类不进化出螺旋桨来,因为它们自身的鳍和尾部比螺旋桨高明。
4.鱼类没有进化出螺旋桨的问题与动物没有进化出轮子的问题实质相同,但表现不同。请概述选文对此问题的阐释。
2024-07-27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