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 题号:236330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中的“虞”的正确含义是(     
A.预料B.想念C.思考D.突发
2.“肃造次应曰”中的“造次”的正确涵义是(     
A.打架B.大喊C.鲁莽D.上前
3.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卿今当∕涂掌事B.自以为∕大有所益
C.蒙∕年十五六D.肃∕于是越席就之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A.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学问考取博士吗?
B.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管理馆藏经典的官员吗?
C.我难道是想要你通过学习经典来考取功名吗?
D.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5.奠定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舌战群儒B.赤壁之战C.垓下之围D.挟天子以令诸侯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选自《六国论》,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不       善:好
B.霜露       暴:暴露
C.不能独       完:保全
D.暴秦之欲无       厌:厌恶
2.与“洎牧以谗诛”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赂者丧B.秦攻取之外
C.有尺寸之地D.举予人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024-03-30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开头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为“泛舟”,时间为“七月既望”,地点为“赤壁之下”,人物为“苏子与客”。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几句先写景,后写事,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
C.“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远而近。
D.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其间,作者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并写下两篇游记,本文是前一篇。
B.文章由夜游赤壁的情景写起,泛舟游览赤壁之乐溢于言表;后苏轼饮酒乐极,扣舷而歌;客人听洞箫和之,悲咽低回,这是他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
C.第3段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思想;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何况我辈?客的回答尽显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怀。
D.第4段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虽然身处逆境却不甘沉沦,依旧乐观、豁达、超脱的苏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B.凌万顷之茫然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不知东方之既白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本文出自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他和柳宗元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___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2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