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08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屠呦呦: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201510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了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踏上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地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二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的实验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虽然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的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药物被证实安全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选自《国家命运与医学改革》,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把青蒿素的纯度从12%提升到100%,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
B.屠呦呦的父亲给屠呦呦取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可见父亲对屠呦呦的殷切期望,希望她将来从事青蒿的研究工作。
C.青蒿素拿到了国外的大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材料以记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描写,介绍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的尊敬、赞扬之情。
2.文章开头一段的描写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3.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请简要概括屠呦呦发现疟疾新疗法的过程。
4.作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屠呦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的工作热情和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对科学所做的贡献。
2.下列对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3.文段引用毛泽东的话并交代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馑有什么意义?
4.“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
5.下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表达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个字以内。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7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已经被证明残缺不全的陈旧理论从此被历史封存。

1.关于选文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的研究面临很多的困难。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理论和权威专家相冲突。
C.袁隆平认为中国搞杂交水稻有很大的优势。
D.袁隆平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创新并能看到希望。
2.对选文引用“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袁隆平遇到的困难很大。
B.表现出袁隆平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
C.意在向读者说明权威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D.表现了袁隆平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精神。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义无反顾”一词既体现了袁隆平决心之大,也表明面临的困难非常大。
B.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难题,即使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都没取得成果。
C.袁隆平向“无优势论”发起挑战,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D.袁隆平认为杂交水稻攻克难关得益于优越的制度和党的正确领导。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县委的同志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服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节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欺侮: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全心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选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3.如何理解“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这句话的含义?
4.选段主要表现了焦裕禄怎样的精神品质?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