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7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法字伯度,汉中南郑人也。博通群书,性刚而有。上疏以为朝政苛碎,又史官记事不实,后世有识,寻功计德,必不明信。坐失旨,下有司,免为庶人,乡里,杜门自守。故人问其不合上意之由,法未尝应对。友人问之,法曰: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孟子有言:‘夫仁者如射,正己而后发。发不中,不怨胜已者,反诸身而已矣。’在家八年,征拜议郎、谏议大夫,正言极辞,无改于旧。

(有删节)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刚而有                                节:节操
B.又史官记事不实                           讥:指责
C.免为庶人,乡里                           还:返回
D.友人问之                                  固:牢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发而不中”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予璧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走也。            (《赤壁之战》)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     (《师说》)
D.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3.下列对这段文言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法性格刚正,敢于直言上疏,批评当时的朝政。
B.李法觉得免职反而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心中暗喜。
C.李法认为史官应该严格纪实,客观评价人物和事件。
D.李法再度任职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知无不言的个性。
4.请将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问其不合上意之由,法未尝应对。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夫子       哂:
(2)吾点也       与: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篆,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瓤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庖丁解牛》)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庖丁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并将其作为实践的目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请找出选文中包含的四个成语。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

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烛之武见秦君——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可推断“若”为“如果”之义。
B.且君尝为晋君矣——根据“不吝赐教”一词,可推断“赐”为“赏赐”之义。
C.取阳晋,为上卿——由“拜相如为上大夫”可推断“拜”为“授予官职”之义。
D.秦城恐不可得,见欺——由“家徒四壁”可推断“徒”为“仅仅”之义。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成江海
B.若亡郑有益于君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廉颇者,赵良将也
D.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对下列句式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有何厌” 。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是状语后置句,如改成“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就变成正常语序。
C.“徒见欺”是被动句,“见”表被动。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是判断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第一段,既点出战事爆发的原因,又强调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甲】文从第二段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也是一位口若悬河的辩士。
C.【甲】文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亲和的君主形象,然后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打动了烛之武。
D.【乙】文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地位高低悬殊,为后文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2024-06-14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