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黄泥坂,它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苏东坡曾在徐州建有黄楼。现今住在黄州,日日横过黄泥坂,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坂词》。其结尾部分如下:

①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苏之我嫚。

②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③于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岁既宴兮草木腓。归来归来,黄泥不可以久嬉。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也有诗,也有散文。他那篇《牛肉与酒》的小文,记的就是一件异乎寻常的荒唐夜游行径。

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既与纯臣饮,无以侑,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时已三更矣。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

1.下列对句中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樵苏之我嫚”中的“嫚”,理解为“轻视,怠慢”。
B.“忽放杖而醉偃”中的“偃”,理解为“仰面倒下”。
C.“穆华堂之清宴”中的“清宴”,理解为“清净明朗”。
D.“岁既宴兮草木腓”中的“腓”,理解为“茂盛”。
2.下列对选文中《黄泥坂词》结尾部分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段①写路途上的艰辛以及苏东坡喜悦与旷达的胸怀。
B.选段②写黄泥坂上苏东坡狂醉及其超然的情怀。
C.选段③抒发苏东坡游黄泥坂之幽情,表达其回朝无望的怅然。
D.《黄泥坂词》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首狂想曲,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3.下列对选文中引用苏东坡诗文赏析正确的是(     
A.直接引用与直接描写相结合,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B.间接引用与直接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论述的说服力。
C.直接引用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丰厚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间接引用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
4.如何理解选文中的划线语句?
5.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苏东坡在黄州能写出不朽杰作的原因。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职教高考联盟届高三一轮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自传(节选)

沈从文

①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②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③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④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待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⑤这样一整天乱跑,回家时常常全身是泥,家中当然一望而知,于是不必多说,沿老例跪一根香,罚关在空房子里,不许哭,不许吃饭。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悄悄地把东西吃下以后,我也疲倦了,因此空房中即或再冷一点,老鼠来去很多,一会儿就睡着,再也不知道如何上床的事了。

⑥即或在家中那么受折磨,到学校去时又免不了补挨一顿板子,我还是在想逃学时就逃学,绝不为处罚所恐吓。

⑦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

⑧当时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

⑨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

(有删改)

1.“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文章最后两段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有何变化?请指出这种变化的文学效果。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这份小小聪明”是使“我”轻视老师、敢于逃学的资本,也促使“我”对生活这部大书中一些看似寻常的事情充满了疑问。
B.“选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学校之外的知识,如杀牛的手续、牛内脏的位置、织簟子这种手艺的种种、每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等。
C.家人不解“我”不上进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的刻板拘泥、家人的愚钝顽固,这更显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必要。
D.“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说明“我”在学习上颇有天赋,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些许得意。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全省第一次期中调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短文,回答各题。

①邓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他的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②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③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用的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计算机,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着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     )庭。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1016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⑤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载入史册。

1.下面给第①自然段中划线的四个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邓(jià)先B.(liáo)一聊C.寻(mì)D.(zhōng)迹
2.和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B.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第②自然段从生活和科技攻关两方面,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在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据原文内容,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
B.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二本英文原版书,……
C.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D.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
4.填入第③自然段“大相(     )庭”中正确的一项是(     
A.径B.静C.净D.敬
5.对第③自然段中带下划线的几个词语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
B.食不甘味:形容忧虑不安或操劳忙碌,吃东西很香。
C.翌日:次日,第二天。
D.郑重:严肃庄重。
6.第④自然段中第二句“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句子的主语是(     
A.在场的B.科学家们C.轰鸣D.听到
7.第④自然段中第一句“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时间准确到“15时”,是因为(     
A.作者写错了。
B.可写可不写。
C.记录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历史性时刻。
D.没有什么意义。
8.对第④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常值得庆幸,有了原子弹以后,世界就永远和平了,再也不会有战争了。
B.“新生”和“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是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中国人发出的宣言。
C.写出了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与振奋之情。
D.“毁灭”和“战争的演示”,突出了原子弹所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9.下面对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科技攻关方面的问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
B.没有充足的资料。
C.研究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
D.数据计算方面是很顺利,没有丝毫的问题。
10.如果给短文加一个标题的话,下面不够贴切的一项是(     
A.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B.两弹元勋邓稼先
C.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24-01-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沈阳市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中职起点单招考试文化课语文试题A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的归宿毕竟在于民众身上。托尔斯泰对于他们老是具有一种奇特的,纯粹是生理的感情,他在社会上所得的重重的幻灭的经验从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在最后几年中,他和莱维纳一样对于民众接近得多了。他开始想着,他那些自杀、自己麻醉的学者、富翁,和他差不多过着同样绝望的生活的有闻阶级的狭小乐园之外,还有成千成万的生灵。他自问为何这些千万的生灵能避免这绝望,为何他们不自杀。他发觉他们的生活,不是靠了理智,而是——毫不顾虑理智——靠了信仰。这不知有理智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呢?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不能生活。宗教思想在最初的人类思想中已经酝酿成熟了。信仰所给予人生之谜的答复含有人类的最深刻的智慧。

那么,认识了宗教书籍中所列举的这些智的公式便已足够了吗?——不,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一般思想圆到之士与富人把宗教只当作一种享乐人生的安慰,这使托尔斯泰颇为憎厌,使他决意和一般质朴的人混在一起,只有他们能使生命和信仰完全一致。

他懂得:劳动民众的人生即是人生本体,而这种人生的意义方是真理。

……

一八八二年正月他参加调查人口的工作,使得他有真切地看到大都市的惨状的机会。他所得的印象真是非常凄惨。第一次接触这文明隐藏着的疮痍的那天晚上,他向一个朋友讲述他的所见时,他叫喊,号哭,挥动着拳头

人们不能这样地过活!他嚎啕着,这决不能存在!这决不能存在!……几个月之久,他又堕入悲痛的绝望中。一八八二年三月三日,伯爵夫人写信给他说:

从前你说:‘因为缺少信心,我愿自缢。’现在,你有了信心,为何你仍苦恼?

因为他不能有伪君子般的信心,那种自得自满的信心。因为他没有神秘思想家的自利主义,只顾自己的超升而不顾别人,因为他怀有博爱,因为他此刻再不能忘记所看到的惨状,而在他热烈的心的仁慈中他们的痛苦与堕落似乎是应由他负责的,他们是这个文明的牺牲品而他便参与着这个牺牲了千万生灵以造成的优秀阶级,享有这个魔鬼阶级的特权。接受这种以罪恶换来的福利,无异是共谋犯。在没有自首之前,他的良心不得安息了。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

1.下列对“这使托尔斯泰颇为憎厌”中的“憎厌”指代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把宗教当作一种“享受人生的安慰”的富人。
B.把信仰落实到实践中的人。
C.把信仰仅仅理解为一种学问的人。
D.不能把信仰和生命结合起来的人。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是这个文明的牺牲品”中的“文明”,指代物质文明。
B.“‘人们不能这样地过活!’他嚎啕着,‘这决不能存在!这决不能存在!……’”这是对托尔斯泰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他极度悲悯和善良。
C.调查人口的工作让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的真实,他的内心受到了震动。
D.在关于信仰的问题上,作者善于深入到托尔斯泰的灵魂斗争的最深处。
3.关于选文中的“自首”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自首”在这里有忏悔并改变的意思。
B.这个词贬词褒用,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伟大、高贵与善良。
C.“自首”是因为他看到了自身的所处阶级的本质。
D.托尔斯泰因为“自缢”而缺少信心,所以只能“自首”。
4.联系全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通过托尔斯泰的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了青年时期的他所经历的精神转变。
B.作者现身说法,以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为主线。
C.文章在刻画托尔斯泰的时候,综合使用了对比、内心独白、多重描写等手法。
D.托尔斯泰本着对真理和爱的执着追求,选择脱离自己的阶级,这些都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直到生命的尽头。
2023-12-1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职业学校2019- 2020学年高三开学检测语文测试卷(图片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