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77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一盏煤油灯的回忆,展现了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形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了母亲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我”的双重滋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煤油灯不仅是家庭生活的象征,更是母亲给予希望和温暖的象征。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充满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

1 . 阅读现代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那灯

宁红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索,又钻进去一针,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欠车?那就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画线词语“弥漫”,描写柔和的灯光充满屋子的情形,表现母亲带给“我”的温暖。
B.文章第3段写家里最艰难的时期,母亲只好挑起生活的重担,表现了母亲的无奈。
C.文章第5段画线句子是过渡句,引出下文母亲带给“我”精神上的影响,使文章衔接自然。
D.文章第5段画线词语“如饥似渴”,写出了“我”对书籍的渴望,表现“我”读书时痴迷的状态。
2.文章第4段为什么要写“我”纳鞋底的事?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荷花淀》选段通过描写青年妇女在敌人追击下的机智与勇敢,展现了她们的坚韧与爱国精神。文章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妇女们在危急时刻的冷静与果断。环境描写如荷花淀的美丽与宁静,与紧张的情节形成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整体上,选段情节紧凑,语言生动,既有对战争残酷的隐喻,又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体现了作者对抗战时期普通民众英勇形象的赞美。

2 . 阅读《荷花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②大船追的很紧。

③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④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⑤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⑦她们 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 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梭梭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⑨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     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     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⑩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⑪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硝烟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她们     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②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 进了荷花淀。
③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     着船帮露出头来。
④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     在水里。
A.奔         B.奔         
C.朝         D.朝         
2.选文对这群青年妇女的群体特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表现了青年妇女娴熟的划船技术和愉快的心情。
B.“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青年妇女们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品质。
C.“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此处细节描写以划船的动作表现青年妇女的临危不惧。
D.“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此处环境描写烘托青年妇女保家卫国的决心。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这既表现这群青年妇女遇到敌人的沉着和机智,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啊,原来是他们”一句,表现青年妇女发现藏在荷叶下面的各人丈夫的惊喜,也表现她们对男人们没有出手相救的不满。
C.选文叙述青年妇女探夫遇敌,在情急之下把船摇进荷花淀,却意外地把敌人引进战士们的伏击圈,情节曲折有致。
D.选文以全知视角叙写发生在抗战时期荷花淀的一次战斗,有意过滤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使小说变得清新而富有诗情。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判断题 | 较易(0.85) |
3 . 判断题(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1)《促织》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
2)《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的养树经验,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将“养树”和“养民”相联系,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了统治者的繁政对老百姓的侵害。(     )
3)《平凡的世界》中哥哥孙少安贷款买了机器,扩大了砖厂的规模。(     )
4)《最后一片叶子》的作者是法国的欧·亨利。(     )
5)《国家的儿子》是一篇报告文学,写了以罗阳同志为代表的几代航空人实干兴邦、奋斗强国的事迹。(     )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容易(0.94) |
4 . 填空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6)袁隆平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7)焦裕禄在兰考治理的“三害”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种树郭橐驼》的作者是 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5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B.《诗经》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C.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从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D.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6 . 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C.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B.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C.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D.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8 .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猩红       癞头       奢侈       百无聊赖
B.颀长       喧哗       粗糙       西装革履
C.骚痒       空隙       幅射       哗然大笑
D.书籍       清冽       疲乏       万籁俱静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9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带(xié)               嵘(zhēng)             挥斥方(qiú)
B.上(jué)               (è)                    争流(gě)
C.惆(chàng)            (guò)                 激昂(kǎi)
D.百(lǔ)                 子洲(jú)               园春(qìn)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把寂寞的锄头,深刻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变迁和农民内心的挣扎。锄头象征着传统农业生活和父辈们的辛勤劳作,而父亲的离开则代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新生活的无奈与痛苦。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细腻,通过锄头这一意象,巧妙地揭示了乡村的忧伤与温暖,表达了对故土和传统生活的深深眷恋。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①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母亲哽咽着说。

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⑪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⑫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⑬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⑭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拴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

⑮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1.请谈谈你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3.第⑥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