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基础模块 下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下列选项中,对《祝福》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指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B.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表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猛烈地鞭挞了封建主义和地主阶级,批判了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制度。
C.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表现了鲁四老爷仇视新党、仇视劳动人民、杀人不用刀的反动阶级本质,深刻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阶级根源。
D.通过祥林嫂的悲剧,猛烈地抨击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讽刺了辛亥革命的软弱妥协性,指出只有推翻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才能得到解放。
2.阅读课文第一、二段,思考文章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三段“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中的“间或一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
4.细读课文,简要概括祥林嫂是怎样反抗命运的?
5.请按照作者的叙事逻辑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话语概括。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三讲 中外文学作品选读 《祝福》 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2 .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________,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B.⑥⑤④⑦②③①C.②⑥③④⑦①⑤D.②③⑥①⑦④⑤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3 . 下列各句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的“毕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4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百无聊赖       沸反盈天       惴惴不安       少不更事
B.话不投机       精明强干       安分耐劳       间或一轮
C.寻死觅活       心平气和       异乎寻常       走投无路
D.价廉物美       逍遥自在       似笑非笑       瘦消不堪
2024-06-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语文】学习辅导与训练下册 第三讲 中外文学作品选读 《祝福》 试题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5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寒(xuān)       (zhuān)       (jué)       (kǎn)
B.新(zhēng)       享(xīn)       (kē)       (sì)
C.罪(shú)       跚(pán)       (tuō)       缩(cù)
D.然(sǒng)       (hái)       (zhuó)       陷(yáo)
6 . 根据以下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7 . 《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十四篇文章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在通读全书、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各篇的主旨,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篇名主旨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十一长老统治
十二血缘和地缘
十三名实的分离
十四从欲望到需要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较难(0.4) |
8 . 联系《乡土中国》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结合作者的论述和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小家族

男女有别

男女求同

法治秩序

调解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血缘社会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下面的文章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陆益龙的《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后乡土中国》,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A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有改动)

B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它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继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选自《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有改动)

C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打探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选自《后乡土中国》,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和谐相处,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
D.材料(B)和材料(C)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A)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3.简要梳理材料(B)的行文脉络。
4.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C)对此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符合一定的规格、程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需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不同。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人们”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并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首先阐述礼的内涵,然后比较礼和法的异同,最后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文章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靠人们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则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
D.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国家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曾子易”这个故事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