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基础 > 语段 > 简明、连贯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420113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有亲缘关系的民族,在______。比如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汉藏语系有亲缘关系,在这个语系中,除了汉语和藏语,还包括缅语、苗语等一系列亲属语言。看来,在中国境内的不同民族,很多在远古时代就是一家人。而在古代的不同民族, ______。有分有合,是民族史上的普遍现象。

2024高三·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简明、连贯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爷爷不识字,却有大智慧。邻居家的梨树靠近我家菜地,挡了不少阳光,使得我家菜地有些减产,而爷爷从来没有怨言。邻居过意不去,每年梨子熟了就摘最大的梨子送到我家,还顺手帮我家菜地施肥、捉虫。因此,我家菜地的收成总体上并没减少。爷爷便以此为例,告诫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A.宽以待人,必有后福
B.让人是不会吃亏的
C.以德报怨,方为君子
D.以德报怨,是为自己造福
2024-03-07更新 | 0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围绕“通古今之变”的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            ,进而                ,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                。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                

①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
②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
③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
④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
A.③①②④B.③①④②C.①③④②D.①③②④
2024-03-07更新 | 0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读完下列语段后发生了争执。下列理解最不合理的一项是(     

我在玉渊潭散步,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草丛里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①“不少!

②“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A.甲认为①处的“不少!”是“我”说的。 因为前文“我”问“有吗”,老同志举瓶作答。第一个“不少”是“我”看到半瓶枸杞子后的判断。
B.乙认为②处的“不少!”是“我”说的,“我”听到老同志回答“不少!”后,也以“不少”随声附和,老同志继之以“哈哈笑”来“解嘲”。
C.丙认为③处这个句子缺少逻辑性,应改为“这是两个老孩子,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由“老孩子”到“老人”,这样的顺序才恰当。
D.丁认为③处这个句子不用换顺序,“老人”承接前面“老同志”,而后面的“老孩子”,深化了前面的“童心未泯”,重在对老人保有孩童的天真、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行为的赞美。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