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499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字化赋能,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来驱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创新与增长的过程。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当前,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赋能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化赋能助力实现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数字化赋能改变了企业的生产与顾客的消费方式,有利于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在政府层面,借助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使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有效地结合。在企业层面,数字化赋能有利于企业产品和工艺设计方案的创新,有助于实现智慧制造、绿色生产和定制化生产,为需求端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促进要素的供需平衡。在需求层面,数字化赋能为企业更加精准地洞察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便利,网络购物和直播带货等更多数字化消费场景的出现,也在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了要素的供需平衡。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在对经济增长、就业、全球贸易等造成重大负面冲击的同时,也给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历史性的加速发展机遇。

(摘编自《新经济导刊》)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运用高新科技和前沿技术,让文化起来,让文化空间起来,才能更好弘扬历史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新冠肺炎疫情给实体文化空间的运营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促进了数字文化空间不断挖潜。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多年积累的文化艺术资源,借由互联网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过去人们很难想象,足不出户如何畅游各大展馆、遍览古迹文物。云端看展览、指尖点文献,打破了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形式限制。面对实体场馆数量有限、馆藏保护有特定要求以及精品内容供不应求的现实,融合技术手段为其扩容,打造出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文化空间,惠及更多受众。过去的单向传播格局也被打破,组织者和参与者进入双向互动时代。文化空间的场城大大拓宽,文化内容的可及性更高,人们获取文化内容的效率和体验也得以提升。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教育部将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即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中心,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将持续开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资源库互为补充、使用广泛的资源库应用体系,继续推动建设数字化、融媒体教材,加快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启动职业学校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试点,不断夯实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服务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将“如今,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网’聚书香、‘云’游四方成为现实。”一句话放回材料三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根据材料,下列对“数字化赋能”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赋能是指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创新与增长的过程,其基础是数字化技术。
B.数字化赋能改变了企业的消费与顾客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C.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能促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D.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政务服务发展,促进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B.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空间的运营发展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使它不断挖潜,“飞入寻常百姓家”。
C.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畅游各大展馆、通览古迹文物,享受文化生活。
D.只要通过数字化赋能这一手段,职业教育就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得到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
4.请对材料二中的图片进行归纳,写出一个简要结论。
5.假设你所在学校考虑启动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准备大力推行数字化教学。有部分家长质疑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归纳三条理由,对家长们进行劝解,打消他们的顾虑。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1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实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建设核工业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是我国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基础上,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③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表示,华龙一号是国家名片和民族品牌,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蕴含着核工业自主自强的理想追求。中核集团将始终牢记强核强国的历史使命,推动核工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后续转型研发。着力推动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走出去,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关键动力,为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④华龙一号全球首推自开工以来,始终按照计划推进,安全质量良好受控,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华龙一号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新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万。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⑤据了解,华龙一号每台机组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选自2021130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华龙一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核电5号机组已投入商业运行,设计寿命为60年。
B.华龙一号每年发电近1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消耗312万吨、减少碳排放816万吨。
C.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
D.华龙一号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
2.对下列从选文中得出的观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B.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C.华龙一号开工,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已完成批量化建设,很快便会走出国门。
D.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自开工以来。已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3.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       作比较B.举例子       列数字
C.列数字       打比方D.分类别       列数字
2024-08-27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贝聿铭和他的自传

月上中天,夜已深了,庭院的光影陷于恍惚。往日在纽约家里,他应已进入梦乡。但这是苏州,是他在中国的根,而且是他即将动身返美的前夕,无论如何,他睡不着。

想起70多年前,他在老家苏州,屡屡流连于狮子林的幽篁。潜意识里,他觉得自己就是一竿青竹,1935年,18岁,连根拔起,越海渡洋,再落地时,已是异域的土壤。他在那儿扎根、拔节、展叶,吞吐西洋的风云,为了更好地回馈祖国的雨露。

同样没齿难忘的,是狮子林的太湖石。难以想象,这些奇石的打磨长达数十年、上百年。他在一篇回忆里描述,石匠从山地取了材,把它们置于河水或湖水,任凭风侵雨蚀,波雕浪刻,直到既皱且漏,既瘦且透,一副仙风道骨,古韵盎然,才由本人或子孙收回,派作园林的点缀。潜意识里,他觉得自己也是一块天真未凿的顽石,打从落脚美国,被置于不同价值观的激流的中心,历经千冲万刷,千磨万削,砥砺成一块兼具东西方质感的太湖石

④1978年,他重踏故土。聿(本义为笔)之为聿,铭之为铭,总归要在大地上做点文章。面对在故宫附近设计一幢现代化摩天大厦的邀请,他婉拒说,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对建筑美的执着追求让他敲定了香山:僻静,幽美,形胜。他力排众议,创建了第三种风格:既非全盘西化,也非一味仿古。依托两株遥相呼应的银杏树、曲折的溪水、古貌岸然的岩柱等自然宝藏,融入现代元素,推出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探索,建成一幢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的园林式饭店。

⑤1982年,香山饭店揭幕。有人认为其很中国,与期望中的摩登大厦相差甚远。西方的建筑师却推崇有加。1983年。他获得了被视为建筑业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其颁奖词特别提到了香山饭店,说它表现了建筑在文化上如何延续——不对过去横加批评,而是撷其精华,成就自我”。

对美的坚守与创造令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他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入口处墙壁上他的签名。被观众摸得乌黑锃亮,恍若他已晋升建筑之神,摸他的名字会带来好运。而该馆独树一帜的创新。又帮他赢得了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改造、日本美秀美术馆等一系列高光项目。

老家苏州,前后几任市长向他发出邀请。苏州的古城保护工作。他派儿子参与其事。顺便插一笔,他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定中、建中、礼中,唯一的女儿取名莲——这正是他的文化底版

⑧杜工部诗云: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是啊,2002年,他八十有五,毅然从遍布世界的项目中抽身。接手打造苏州博物馆新馆。是挑战,也是回归。始临现场,选址恰恰在拙政园、狮子林之间。他曾感慨:中国园林就像是一个迷宫。一进园林,你就会被美景吸引而驻足流连——这美景也许是一棵树、一块石头或者一隙光影。你慢步小径,或踱过小桥,沿着蜿蜒曲折的园路。永远步移景异……它关乎尺度、散点透视,也关乎偶然——那种出人意料的欣喜。在他眼中。苏州像一座巨型博物馆,馆里散落着多个古典园林,而未来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既是现代建筑,又是传统园林。别无选择,只能是两者的融会贯通、发扬光大。

本着这信念,他在擅长的几何造型和偏爱的钢结构之外。着重抓了三个符号元素:水、植物和石头。石不在奇,在于恰到好处:花木不在名贵。在于应时应景。池边植桂,取其独占三秋压众芳;从隔壁忠王府嫁接明代文徵明手栽的紫藤,取其悠远绵长。

⑩2006106日,农历中秋,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他知道,这座倾注了他生平最多心血的建筑,将是自己的收山之作。

而现在,夜静更深,万籁俱寂,唯独自己的心音格外清晰。他想,未来,无论在何处,倘若再有人问到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我就明确回答:它是我扎回故土的根,是我的一部自传。

(有删改)

1.段贝聿铭与“太湖石”有相似点,二者同样经过_____而成材。
2.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聿”的本义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括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B.“做点文章”指贝聿铭发表了大量论文,表达对建筑语言的看法。
C.“总归要”体现出贝聿铭回归故土后,期望大展拳脚的恳切之心。
D.通过对“聿铭”的解读揭示主人公的职业追求,贴合人物的形象。
3.段画波浪线部分生动地表现出观众对贝聿铭的___之情。作者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___
4.分析第段交代贝聿铭儿女名字的作用。
5.下列对选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以庭院光影的恍惚,烘托主人公对未来前途不明的忧虑。
B.逐一列出主人公人生重要节点的具体年份,叙述条理很明晰。
C.古诗文的引用贯穿全文始终,表现主人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D.尾段回到对主人公动作的描写,以心音的清晰突出万籁俱寂。
6.为什么说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自传”?请综观全文,加以分析。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微信原本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到头来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典型的例子:无论饭前饭后都必须照相的,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的,看到名牌就要合影的……

如今,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动悄然兴起。

除了朋友圈,随着微信的流行,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a 刘瑞生认为,这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就是一种潮流。

b 在坚定地反对这种快阅读的队伍中,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是一位代表性人物。在他看来,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质疑,在没有数字阅读的时代,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去选择阅读经典?但江晓原认为,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你无止境地将它贡献给网络信息,客观上还是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c 不过,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帕尔弗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些假设很可能是错的,因为他们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他们也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如何感受新闻: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

关于网络时代的争论,归根结底是要提醒用户:你是否能将这种技术驾驭得很好。一方面如何避免科技设下的陷阱,一方面如何恰到好处地在原本没有使用技术的地方使用它。

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刘瑞生认为,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 d 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刘瑞生坦言,没有统计数据显示,国际上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国家的国民年人均读书量在下降。在他看来,靠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阅读缺失的问题。从社会文化和教育层面,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恐怕更为迫切。

江晓原也表示,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他告诉记者,美国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要多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这也引发了社会担忧,前者更容易受到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后者因为具备更好的识别能力,更懂得趋利避害,这可能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所主宰。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对此,人们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aB.bC.cD.d
2.下列对“微信”的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
B.随着微信的流行,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信息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C.微信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但我们应保持一种清醒和警惕。无论何时,我们的生活都不能被微信所主宰。
D.朋友圈有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这说明微信使用频率越高,阅读缺失的可能性越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等新媒体在国人生活中的盛行,很好地解决了我国一直存在的阅读缺失的问题。
B.调查显示,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要多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这样一来,社会的贫富差距会慢慢缩小。
C.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阅读缺失的问题。
D.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在网络上,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生活。
4.根据文本内容,“被微信撕碎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对于微信等新媒体,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与选择。有的人坚决反对、抵抗,认为互联网“很危险”;有的人则把大部分时间贡献给网络。你持怎样的观点?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