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37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材料一: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是解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陆续建立了面向城镇居民的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和面向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为解除人民的疾病医疗负担和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原有的由城镇单位与农村集体包办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适合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

当然,现今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保政策公平性和多样性问题,不同群体保障的层次不一样;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一些地方医疗条件比较差;医疗保障缺口巨大,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整体覆盖面较低,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等。

(摘编自郑功成《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材料二:

1 20142018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情况

年份新农合/亿人城镇居民/亿人城镇职工/亿人总参保人数/亿人
20147.363.15412.829613.3347
20156.703.76892.889313.3582
20162.754.4862.953210.1892
20171.338.73593.032313.0981
20181.308.973.1713.44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将根据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适当扩大目录范围,优化药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药品保险水平,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在新增调入药品中,将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保险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未能列入医保范围,同时药品价格偏高,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多发,甚至出现病患因为得不到医保支持而放弃治疗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推进了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体制的联动改革,逐步提高了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使医疗保险水平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由于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需求不断释放,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逐年上升。

(摘编自《医保目录调整彰显深化医改新成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除城乡居民的疾病医疗之忧,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医疗保险这项工作,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收到显著成效。
B.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回落到1.3亿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而失去了积极性。
C.2014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收入为8000亿元,而2018年已逾1200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支出也在持续稳步增长。
D.2014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收入为8000亿元,而2018年已逾1200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支出也在持续稳步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如今的医疗保障制度依然存在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B.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应因时而改,因时制宜,20世纪90年代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19年调整医保目录就是有力的证明。
C.随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以及医疗保障工作的推进,我国以前经常出现的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放弃治疗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D.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没有把一些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范围,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并不富裕。

(3)西方有些记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工作成效甚微,如果要反驳他们的观点,你有哪些理由?请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回答问题。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18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行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对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工作状态。

……

11月23日、24日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每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版。有改动)

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2.文中画线句子是一处特写镜头,请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主要的语言特点。
2024-05-1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了给观众带来内容更丰富、体验更生动、理解更直接的参观体验,寻境敦煌依托敦煌学丰厚的研究成果和数字敦煌的多年积淀,结合腾讯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能力,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VR虚拟现实场景等前沿游戏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第285窟。游客可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可以上升到窟顶,身临其境参与壁画故事情节。

寻境敦煌线上版本围绕文化交融的精神内核,以为线索引导用户进行互动游览。线上用户可登录数字敦煌官方网站或微信搜索数字敦煌沉浸展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一键体验,深度浏览壁画故事,自由探索上百个洞窟知识点,了解第285窟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一线上版本也在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新文创板块同步上线。

线下游客可在莫高窟景区内数字敦煌沉浸展馆体验,佩戴VR设备、跟随能量体摩灵指引,身临其境走进洞窟。游客不仅能打破时空束缚,穿越到1400多年前精妙绝伦的壁画世界,还能与雷公众神飞越云端,一同奏响天乐。

(摘自《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正式启幕VR深度沉浸漫游敦煌》)

材料二

a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轴线文化遗产,近年来北京持续探索数字化保护利用路径,推出过云上中轴小程序、云游中轴小游戏、实景三维中轴线等各类产品,均收获良好效果。从实践中不难看出,数字化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插上翅膀,是对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践行。 b

c 以数字化保护利用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不止是北京中轴线。敦煌莫高窟建设数字敦煌云游敦煌,集探索、游览等功能于一体;湖北省博物馆等越来越多博物馆到网上,成为不打烊的博物馆;在秦腔艺术节上,由三维建模的数字化代言人秦筱雅展示秦腔……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弥补因客观原因不能亲临现场的遗憾,也能强化文化遗产展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深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除了让文化遗产更好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修缮和保护文物本身。北京的箭扣长城修旧如旧,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后端通过各类数字产品让更多人了解长城修缮背后的故事,更可以在前端代替人工进行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永乐大典》等珍贵的古籍文献,面临自然侵蚀、人为损坏等风险,采用缩微技术等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化,可以在保护原本的同时也方便广大读者群体检索阅读。数字化助力文物修复、转化、存储等的例子越来越多,恰是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作用日益凸显。 d

(摘自《一线一中轴,文化遗产保护插上数字化翅膀》)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现有1.08亿件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全社会需要携手承担的神圣责任。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利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以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例,中央深改委会议通过的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统筹保护和发展,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

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并不是要将其封闭起来,与大众需求和现代生活隔绝。恰恰相反,只有适度开发、创新传承,才能更好打通文化和自然遗产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活化样态、传承精髓中接地气、添活力。从非遗购物节到文创文博风口,在科学规划、严密管理的前提下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其实就是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积极保护。

(摘自《解好保护与利用文化瑰宝的综合题》)

1.将“数字化技术能够创新文化遗产及其背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一句放入材料二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a处B.b处C.c处D.d处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游客通过“寻境敦煌”线上和线下版本,不仅能佩戴VR设备打破时空束缚,还能与“众神”飞越云端,一同奏响天乐。
B.数字化技术能够弥补展示方式上的不足,加强互动性和参与感,深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C.数字化助力文物修复、转化、存储,说明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保护所有文物。
D.由于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瑰宝,所以我们要将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使其价值得到发挥。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西安博物院完成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的制定,并不断加强博物馆的原创展览策展力度。
B.南京博物馆一方面“收藏”历史,一方面带公众展望未来,开展各种文化公益活动。
C.良渚古城在发掘后进行了回填保护,采取“现场+场馆”结合的展示体系,展示其文明特征、价值内涵。
D.商洛市施工单位在大云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施工。
4.根据材料,请分点阐述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文化遗产。
5.请你结合文本,给“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互动项目写一则体验指南,让游客了解体验方法,深度沉浸漫游敦煌。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语言准确。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节选),完成各小题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两个故事之后,我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答复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从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

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当笔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他们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1)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②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
(3)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语句答复)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