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339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节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简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列举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
3.说说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海洋能是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来自海洋的能量。它往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海洋能仅与海水有关,离开海洋就不存在了,例如潮汐、潮流、波浪、温差、盐差等;但广义的海洋能还包括海上的风能、太阳能,海底的沉积物化学能等,这些在陆地上同样存在。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潮汐能与波浪能。分别来看,潮汐能开发本质上是低水头水力发电,利用水体的势能,涨潮时存蓄,落潮时释放,电站选址通常位于海湾地形,筑坝围成水库,以产生用于发电的集中水位差。在唐朝,我国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利用潮汐来推磨的小作坊。后来,到了11-12世纪,法、英等国也出现了潮汐磨坊。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已经超过20亿千瓦。

一个巨浪就可以把13吨重的岩石抛出20米高,一个波高5米、波长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长的波峰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象,整个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该是多么惊人。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据计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达700亿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为20-30亿千瓦。

可再生性是海洋能显著的特征。从根本上分析,狭义海洋能的动力源是天体引力与太阳辐射。由于天文尺度的星球存在对于人类活动而言是永续的,故而潮汐、潮流能是永久存在的;波浪能来源于风,是大气传递给海洋的能量,而风又是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所以波浪能也是相对永久存在的能源。可再生性还有一个隐含的意义,就是不存在浪费。试想,一个苹果咬一口就扔掉有多可惜,而可再生能源不同,一个浪头没有发出多少电也没有关系,因为下一个马上就到,而且源源不断。

此外,海洋能的清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开发过程中没有任何燃烧,不存在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溢油风险,不污染海洋环境。简单地说,海洋能是不会“冒烟”的,因为它直接将自然界的动力转变成电力。

海洋能利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其开发潜力十分可观。

1.下列选项所涉及的能源不属于“海洋可再生能源”的一项是(     
A.唐朝时,我国沿海地区小作坊用来推磨的潮汐能。
B.出海的人们用来驱动帆船的风能。
C.建设在海边的核电站所产生的电能。
D.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波浪能。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汐能电站利用水体落差产生的能量发电,因此通常建在海湾。
B.由于星球存在是永续的,所以潮汐、潮流、波浪能是永久存在的能源。
C.海洋能可再生,有很好的清洁性,不存在溢油风险,不污染海洋环境。
D.充分利用开发潜力可观的海洋能,将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在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艰辛历程,展示了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贡献。文章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突显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强调了中医药在治疗疟疾、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等疾病中的独特疗效。文章结构清晰,叙述生动,既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对中医药学的敬意和自豪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余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

影响世界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1977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并迅速被《化学文摘》收录。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198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赞助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个会议上,我国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的几个报告引起热烈反响。作为这个会议的第一个发言人,我作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随后这一报告在1982年公开发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中医药学的贡献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列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下列不属于“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中“查阅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找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查找的文献包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C.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找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就是为了查找大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速度相当快。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罕见。
C.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血流剪应力。
D.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学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会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更多新贡献。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在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作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后,青蒿素的发现及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
B.屠呦呦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探索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的青蒿素,却对人类健康的改善起到了及时迅速的作用。
D.本文重点阐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和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叙述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4.根据选文,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巨大,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石杉碱甲,可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
B.中药砒霜是发现以后,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C.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D.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芍药苷可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5.如何理解“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这句话?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檩、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进而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观念。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1.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和下定义B.举例子和作引用C.作引用和作比较D.作引用和分类别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西方建筑无法企及的。
B.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其中屋顶的形式最为多样,最为变化多端。
C.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这一技艺特点让中国传统建筑能有效抵抗风力和地震。
D.向世界传达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中国现代建筑的艺术形象还显得不够丰富和直观。
2024-08-17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